重視僧團的特質

從釋尊的依法建僧說,釋尊是「法根」,而僧是釋尊的弟子。從僧的悟法成佛說,僧能續佛慧命,而佛法必仗僧始得弘傳。尊佛重法是佛子的基本觀念,但僧是佛法的持續者,亦應受到同樣重視。根本佛教說佛是入滅的,法(聖教)遭到惡劣機運也會滅亡;法性雖然常住不變,而佛的色身畢竟隨因緣而消逝(切莫作斷滅想!)。這個人間的佛既不常住於世,而我們想全仗佛力使正法永興,這是不切實際的。僧是體法踐律的佛子,在以律輔法的正見中相教相傳,佛法始能顯揚於世。世之重僧及僧之應自重者在此。釋尊依法制律的動機,主要是為著僧團的清淨、和合,因此,法與律是構成僧團的基礎,而清淨、...

從無盡悲願中上求下化

一 慈悲,在佛教「行門」中占有重要地位,從世間二乘到出世三乘,實踐上都缺少不了它。因為它的性質貫通五乘,所以就有漏和無漏的差別:人天乘的慈悲是有漏的;二乘側重在空慧的無漏,把它也看作是有漏的;大乘在卽俗而真的平等觀中,就說它是無漏的了。...

苦行與佛教的關係

釋尊的生活態度,特重中道行——不苦不樂,樂行、苦行,他都表示反對。樂行,是耽著於塵染,這是婆羅門教衰落的主因。苦行,是厭棄於塵染,這是耆那教興起的主因。苦行者反對「欲樂」,在奢糜驕逸的風習下,確能起點遏抑作用,但肯定它為解脫之因,是非常愚昧的。...

比丘和合 佛法住世

僧團的特質——清淨、和合,從清淨中求和合,從和合中得清淨,二者是相互為因的。現在單從和合說。和合與「別異」相對,比丘們在「別異」的思想、行為、生活下,就會各行其是,各樹一幟,決無和合可言。泯除了私心私益,全從三寶上著眼,始能趣向於和合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