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以斷貪為本

一、貪為一切煩惱本 從聲聞藏到菩薩藏,對根本煩惱的制斷各有重點,聲聞藏特重制貪,菩薩藏特重制嗔。聲聞以自利為急務,自淨為高標,貪愛是自利、自淨的障壁,必須撤除了,這才能進入自利、自淨的境域。菩薩以利他為前提,度他為主旨,嗔恚是利他、度他的阻力,必須降伏了,這才能成辦利他、度他的悲願。但菩薩道的本質特重清淨,對染心的防範,對治非常嚴,總是儘力遏抑貪愛。再從他的斷證邊看,悟入我空、法空,便斷除一分或多分的我愛、法愛。這樣看,大小乘者的心行中,對制斷貪愛是同樣重視的。 佛法內容的重點 ──...

僧教育的障礙之一 ── 榮譽欲

這個世界佛法的流傳、發揚、推廣,應以比丘僧等為主體。菩薩僧在佛法中雖極其重要,但這個世界從未有菩薩僧團出現過,因為菩薩的身份不定,或在家,或出家;教化的範圍不定,或此界,或他方,著重方便的隨機應導,僧團就難以從固定中創立起來。因此,比丘僧等就成為護法弘法的中心。...

僧教育應建立在果證上

清淨、和合、安隱、離苦,是僧教育的具體要求。前二者是約業行的制染與相敬說,後二者是約精神的寧謐與相度說。僧團中必須做到制染、相敬,制度與規模纔立得起來;必須進入安穩、離苦,淨法與意念纔相應無間。安隱、離苦,全從果證上說,是故僧教育特重果證。...

體解「無我」.實踐「無諍」 ——我們紀念釋尊誕辰的兩種觀念——

「無我」,是諸佛所創覺的究極真理,這是超時空又徧時空絕不變異的常道。世間自無我了義流行後,人們依此而如實奉行、證覺,不知多少都從黑暗而深險的苦海中,獲得光明、濟渡、喜樂與自在!諸法實相——無我,給我們點示出一條最直捷、最寬坦的正道,一踏在這上面,一切都感到平穩而有力。在「異見異忍」彌天偏地的濁世中,要想從真知灼見中汰盡邪迷,不為他誤而能悟他,惟有修學無我法門。...

世尊晚年的處境

從世尊個人的生命歷程看,約可分作三期,(青)壯年時代是他的開創期,這時,因年青而聲望尚未太高,可說信毀參半。中年時代是他的(弘化)成就期,這時,中印度的國王都歸信了,外道們也多數順服了(有的是偽裝),正如日麗中天,普照萬象。晚年時代是他的困難期,這時,約內說,調達起了異心,恣意逆行。約外說,中印諸國的政局太惡劣了,亂臣賊子盡情篡竊、攻殺,在教難與國難的交逼中,世尊的處境夠壞了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