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力為主他力為助的佛教

佛法最重視「力」的問題。力,為人類身心所表現的各種行為作用。人是生活在複雜的行為中的,換言之,就是生活在力中。自制、自發、自覺力強的人,本可自行解決煩惱的。自卑、自怯、自懈行重的人,就非他力加持不可了。佛法為著適應這兩種根機,故特開自力與他力的二大法門。經論中有偏讚自力或偏讚他力的,因此、重自力與重他力的學人各執一端,時相輕誚。今不揣謭陋,請略抒管見。...

從策勵、啟發中修學佛法

佛陀,是大慈悲、大智慧、大雄健、大力量的表徵。修學佛法的人,正視這四大特徵而實踐它,才能體見佛陀的真精神。不立大志、履大行,雖然修到業盡情空,徹悟實相,這還是不配稱為紹隆佛種的。悲智願行的圓滿菩提道,確非常人所能荷擔的,然而平實穩健的菩薩行,却總是由於常人漸習成的。常人受到淨善緣起的影響力,激起善法欲、善願欲的熱烈情緒;欲(正常的希望)是成辦一切功德的動力。菩薩行者,欲愈大而精進力愈強,精進力愈強,愈覺法無窮盡、無邊際,而愈抖擻精神,自求明達。常人只要提高欲、進的觀念,專心修學正法,便能踏上菩薩的行徑。欲、進力增強了,才不會受到自誇自...

四念處觀大意

識得自己身心是一回什麼事,才能識得他人身心及宇宙諸法是一回什麼事。四念處觀,就是佛陀指示我們,認識自我,認識他人及宇宙諸法的具體方針。佛法中最根本的觀門,莫過於四念處,大小乘行者都以此為入道之門。身是心的憑藉物,離開了身,心就失去活動的餘地,故先說身念處。受是身心的感受,故次說受念處。心有積集或生起由領納所得的印象,而使之生起作用,故再次說心念處。法是宇宙的一切——吾人面對的各種現實問題,是身、受、心時刻接觸到的無限事理,故最後說法念處。四念處的層次井然,不僅說明了佛教基本觀法的次第,而深觀真慧亦由此得,今略述其大意於後。...

青年.菩薩.國家

近幾年來,我對於青年問題特別重視,對於菩薩崇敬嚮往的念頭也提高了,同時對於國家觀念也愈加強烈;這三座高標,總是在我的心目中浮現著。我想做個比較像樣的青年,盡其可能或多或少的報效國家,自信確能做到;但實踐慈悲雄濶的普薩行就不免自慚形穢了!青年的血到底是透熱的,當這股血性在我的思潮中緊逼著我邁向人生坦途時,菩薩行就像給了我一把力、一種光明似的,熱烈踴躍地掀起我『為償多劫願,浩蕩赴前程』的豪興。我沒有被患難消蝕了我的生命力,沒有被世情遮蔽了我的視野,可以說,全靠這三座高標的招引。...

拿定宗旨做下去 —— 送續明學長進關 ——

近兩年,續學長主編海潮音,對佛教文化事業總算盡了一些力。他為著增強道學起見,撇脫一切,發心於青草湖靈隱寺掩關。他決定這樣做,我們無法改變他的意向,但我們的心頭從那天起就多少感到沉重!在任何時代真發心為佛教做事的人,只怕少,不怕多;尤其是這個時代,真發心的不易多得,少了一個,佛教文化事業就立刻感到虛弱吃勁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