浩劫中頂得真能處處兌現的要著:提得足!生命中的活性與活氣,鼓振得數數斡旋而蓬勃,從佛法中攝取而匯融得沒厭心、沒戀情、沒止境,這樣的永沒了期;足,就是從這沒了中提上去、做起來的。做真了,邁得直向諸佛菩薩正道之軌的「凡夫菩薩」;一發心,總是猛逼苦策自己立刻趕上去,做出衷腸為法、為人、為世的真事來。這樣的做,一成為義命上的天職感;感得直透心腦而直致肺肝,與諸佛菩薩的意境則能逐漸相互交感而交應。學佛法、用佛法,從無限階進中上瞻、上求不昧,從無數惱迫中下察、下化不怯,靠的就是這樣的法悟與佛加的相互感應(切莫誤解為一般靈感、靈驗)。有了這般從未有過的經驗與體見,念頭上的佛念就活得切而足,因此,對一般人的佛性 ── 成佛的可能性,恭敬得同諸佛一樣,將諸佛與眾生視為平等。儘管如此,眾生依然是一般眾生,煩惱起來,照常暴跳得以諸苦迫擊刺自己,由於獲得法悟與佛加,卻更慇懃地笑迎慰安,煞同慈母體慰最頑鬧的孩子般。「凡夫菩薩」的慈德,就這麼日增日擴,智力也就這麼日觀日明;日明得心地空平,眼光遍亮;亮得只見眾生不見自我,「賢聖菩薩」與「諸佛菩薩」的典範則常常現形現效,這樣,「凡夫菩薩」則能上進得領略「賢聖菩薩」的智解,智解漸深漸正,正得不越佛法正道之軌,則更能吸觸到「諸佛菩薩」的氣息。與「諸佛菩薩」吸觸得靈靈通通,心目中除了佛陀道與菩薩事,所見所學與所行的,就沒一念空洞虛脫,也沒一息慮疑縮畏,諸佛囑累之語與眾生號泣之聲(淚),耳根聽入與意根湧現的,則奮迅毅決得遵命獻身如不及了!活躍、激策在此種如不及的言行中,記得的就祇有諸佛與眾生,敬效與感償的也祇有諸佛與眾生。「為償多劫願,浩蕩赴前程」的策劃與氣象,則鮮旺烈昂地提得足足實實,真的是學菩薩行了。

四、進得健、擇得淨、行得正。攝一切諸佛的無盡功德,救一切眾生的無量苦惱,成為菩薩們必踐的惟一行願。這樣的攝 ── 如大海容匯百川而不息,這樣的救 ── 如大象忍箭而奮力救幼(象脫死)。菩薩行者開展與創發的鴻圖:以諸佛為鑑策;以眾生作親師,從佛法體照、克治的深微嚴切中,忘卻了眾生的愛惡,消融了一切對立心,現形的不離喜敬與關顧,這樣的深入眾生界,菩提心與諸佛之心,才接合得極緊極明,永不隔絕。緊得牢記著人,明得盡忘了我,即不受自我威脅,巧善地把假(藉眾緣、眾力、眾德所成之)我,發揮得切切真真、活活透透,襯在念頭上的不離三寶,觸在緣頭上的不忘三印;印得與空相應無間,與(極惡)有(情)相見無畏,勇氣與慧命交織相勵得血沸情摯,無極的精進與無比的積極,就這麼上了路發得力了。慧,享用得滿身滿心,切入得徹事徹理,內無所戀困不著,外不能惑看得破,精神穩平也慨昂得不偏(激)不(退)屈,莫可抑遏、消磨的健氣,則透骨透願地洋洋溢溢的了。這樣的健,成為修學中的砥柱與標徽,腳底襯循的踏踏實實,眼前眺察的了了歷歷,絆不倒也遮不著,生命的徹底開展(永不倒沉)與徹頭發達(盡絕蔽覆),敞豁得消脫了一切質礙與種種怪誕,從此,將人生大頭面探舉得不為(前哲先知)所(誤)牽,亦不致令後裔受害。從這裡,才顯出佛法的真智力,智力的健卓與健邁。佛陀最為激勵的決示:「自覺不隨他」,一切操之於己,覺之於法;正法導提自己;明持正法直趣正覺,這是諸佛一貫的教授與教誡。所以,不管阿羅漢也好,菩薩也好,談修學,講體證,儘管首須隨佛聞法,求佛加(而能受)持(而不失),從加持中深入、深悟正法,但是,真學解脫道或徹發菩提願者,莫不憑自力學法、踐法,從踐法中實證實發。因此,徹證而遍達真理的佛陀,從未強調依恃他的力量即得解脫。所以他曾說:「我於脫汝疑,必無自在力;要汝見勝法,方能越瀑流」,這是多麼切實的苦口叮嚀!

學佛法,最需致力根絕的:狂慢與苟倖,意注平(常真)實而斥絕狂慢,念持正勤而振脫苟倖;平實得歇除狂慢,正勤得拋卻苟倖,做人的生力與壯性,為人的苦心與熱衷,則懇懇淳淳地以菩薩自勉、自當,菩薩的形象與意境,體現在念頭上作鏡照,懸勘在緣頭上致義務,菩薩應作應捨的一切,就肯認著都有自己的分,都應盡自己的分;這樣的分成為觀行中的樣模、繩準與呼聲,凡夫菩提心則與大菩薩的心聲、脈搏相通相躍;通久了,躍聯了,自己的菩提心與大菩薩的菩提願,交流交感得無間崇瞻;從崇瞻察覺中豁開了器量,闢拓出前程,世間相對的促狹心,一轉而為出世無對的廣大心,廣大到能與諸佛相通相見,凌雲健氣與濟世健足,就健得生生動動、敢敢當當的了;人前人後人中間所學所修的,把捉與(作)證(體)驗的,也就確確決決的了。如是,從菩薩心境、心量、心願中起念、構想、計劃、定奪、行動中面對的:苦呢,搶在一切人前面承受,樂呢,推避得讓一切人分享。菩薩的節品與態度,就這麼挺屹而捨護得不誑不了的。這般的精神氣勢,並非(初期)大乘時代才出現,「本教」中業經透露得充充分分,舉例說:「假使有世間(有情別稱),正見增上者,雖歷百千劫,終不墮地獄」(彌勒及阿難等表現的就是這樣)!學菩薩行,有了出類拔萃的健,人際間的眼光才亮豁得透,才能洞見佛法而徹隨菩薩大行。我們目注與面對的:不表現如此的最健,便成為「焦芽敗種」了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