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嚴佛學院研究所長叡法師

二月九日半夜十一點多,家師上厚下觀院長打電話到學僧寮房,說:「果慶法師通知,仁公在新店慈濟醫院剛剛往生,『精進專案』啟動,趕緊連絡長旭師、如暘師佈置場地,通知其他相關人員,準備隔天一大早(也就是幾個小時後)要迎大體回福嚴……。」由於此時正值學院放寒假期間,院內只有少數幾位輪值顧寮師生。不多久,大家全都動了起來,連夜將福嚴圖書館清空、佈置追思堂、準備相關細節,慈濟志工蔡堅印也在第一時間趕來,一直做到清晨五點多才去休息。

不到一小時,大家就都集合準備迎接大體回院。不久,智觀寺達觀長老尼、壹同寺如琳長老尼也率領弟子來到福嚴山門口,準備向仁公返院接駕。就在福嚴大殿一百○八下的叩鐘聲裡,仁公長老回到了他向來所愛護的福嚴。接下來一連七天,長老就在其學子們、福嚴師生與志工們的陪伴下,度過這段人生因緣最後的一程。

仁公長老生於民國八年,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人,七歲出家,民國四十二年由香港來台,親近印公導師。長老特別尊重善知識,長老自述:「直到現在,我晚課中總是『印導師、演法師、續法師,我當盡未來際恭敬之、歸依之』。」尊重善知識這又是我們應向長老學習的一點。

民國六十一年,長老受邀前往美國弘化,去國懷鄉,在四十年後,在這人生的最後歸宿,選擇回到福嚴來落葉歸根,可見長老對導師、對福嚴、對佛法,有著一份濃厚與深重不移的情感。

據說,仁公長老很喜歡誦的偈頌是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為償多劫願,浩蕩赴前程。」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弟子於長老追思堂前所獻盆花上的題字,正是此一偈頌。

學僧特意查了字典,「償」字,有「實現;滿足」的語義。試解這偈誦:「菩薩的心境,如同一輪清涼的明月,悠游於太虛空、畢竟空中,為了實現多生累劫的誓願,他正浩浩蕩蕩地奔赴前程!」

學僧以為,仁公長老之所以特別喜愛此偈頌,應該是「夫子自況也」!

以「畢竟空」一詞,檢索《導師著作光碟》,恭錄幾則:

(1)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頁726:

「畢竟空」,是究竟的、徹底的空;菩薩安住空法中,是沒有一些些非空的。

(2)《大智度論》:

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;方便將出畢竟空,嚴土熟生。

原來「畢竟空」跟「般若」與「方便」都有密切關係。

(3)《般若經講記》頁87~88:

聽了諸法畢竟空的甚深法門,能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也是極為希有的!眾生為普遍的成見 ── 自性妄執所誑惑,聽見畢竟空,不能不驚慌而恐怖起來!

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,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唯的物或心,學佛者怕流轉還滅無從安立,所以《智論》說:「五百部聞畢竟空,如刀傷心」。

《中論》青目釋:「若都畢竟空,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」?

《成唯識論》說:「若一切法皆非實有,菩薩不應為捨生死,精勤修集菩提資糧」!

這唯有能於畢竟空中,成立無自性的如幻因果,心無所著,才能不落懷疑,不生邪見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這真可說是火裡青蓮!

(4)《中觀論頌講記》頁1:

龍樹菩薩,他本是南印度的學者,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參學。他正確的深入了(南方佛教所重的)一切法性空,於(北方佛教所重的)三世法相有,也有透闢的觀察。

所以從他的證悟而作為論說,就善巧的溝通了兩大流:「先分別諸法,後說畢竟空」。

他是空有無礙的中觀者,南北方佛教的綜貫者,大小乘佛教的貫通者。這樣綜貫的佛法,當然是宏偉精深無比!

(5)《般若經講記》頁170~171:

觀自在菩薩可作兩說:

一、特別指補怛落迦的觀自在菩薩。

二、凡是能觀察真理、獲得痛苦解脫者,都名觀自在菩薩 ── 本經指後者。

經上說:八地以上的菩薩,得色自在、心自在、智自在,為菩薩的觀自在者。然菩薩登地,通達真理,斷我法執,度生死苦,即可名觀自在。就是勝解行者,能於畢竟空觀修習相應,也可以隨分得名觀自在了。」

我們祈求觀自在菩薩保佑,自己多少也要學習、練習「於畢竟空觀,修習相應」,讓自己也成為「觀自在」!

二月十六日下午,在細雨薄霧中,福嚴佛學院四眾弟子恭送仁公長老的大體到獅頭山勸化堂,沉靜地、肅穆地,化為裊裊清煙,翳入虛空之中。

學僧隨眾坐著大巴士正要下山時,一個轉彎,回頭瞥見山路旁有一株嫣紅的緋寒櫻,盛開在薄暮涼冷的空氣中,不由得想起方才荼毘儀軌中所唱「火焰化紅蓮」的字句。

仁公長老跟印公導師有著相同的志願 ── 「願生生世世生於這苦難的人間,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!」

聽師長說,仁公長老最重視時間,生平絲毫不肯浪費時間,具有這樣信念與習慣的人,相信正在回到人間的路上,提起正念、兼程趕路著。這樣,長老要與有緣人們見面的時間,應該也不至於太遲吧!

且容學僧以心香一瓣,至誠向這位人間的大精進菩薩,頂禮、頂禮、再頂禮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