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法,除了三寶之外,每個人都有兩種寶貝︰時間之寶與空間之寶。我們學佛,如果能學得時間與智慧相應,時間就能發光發力;如果了解空間的意義,心境就能開朗,種種真實的功德就能從空義中日漸悟入、日漸發揮。

時光飛快地過去,中國古諺云︰「金烏似箭,玉兔如梭」,形容光陰的驟迅,就同「箭」和「梭」一般的飛去了。我們學佛的人,如能把握而善用時間,則能察擇「時務」發揮時間力價。

把時間從佛法上用得緊湊、準確;準確得施必喜敬、戒必嚴正,三業上就自然顯露出德與格。真能從喜敬中以自己的財物幫助急需的人,從明實中以智慧啟迪被種種邪見誤導的人,這就叫做財施與法施。人類物質上的窘乏與精神上的困擾,端憑這麼樣減輕或解除的。戒,從堅忍中淨化身心,淨化得身心明安,就一直邁向正常人生的大路頭。所以,凡能堅持五戒的人,就同走上五條人生大道一樣,上進得永不退墮。這般人今後就生生世世活在善心善法中了。佛法所謂的善法,主要而根本的︰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學佛法,如果能認真體會、修學和表現這三種善法,就能植積世出世的福慧,這兩種福慧一起植積得久久充實,則能作得世出世的完人。但是,世間一般人植福獲得了福果,便貪享福樂,不能從智慧中覺警施捨,被財色等作害得荒淫邪佚,弄得叫天呼地,苦惱不堪!佛陀看透了這,所以時常誡警地說,有漏福是極短暫的,貪享過度,現生及未來定會墮落。因此,總是教人莫貪現在福報,致力懺治無始來的罪障,實踐「以福捨罪」的宗趣,罪捨得徹底,福迴得到頭,才能修集種種清淨無染的福慧。

時間從佛法上說不是獨立的,有現在,有過去,有未來,過去之前還有無盡的過去,未來之後還有無盡的未來,現在貫穿了過去與未來,真能懺除過去的一切舊染,才能開創未來的一切新生。我們能獲得人身,修學佛法,夠幸運的了,但在凡夫階段,都或輕或重有些過患,因之常有煩惱現行。如果靜下心來,深深切實、嚴格地反省自己,就知道起心動念莫不與煩惱相應,驚覺到自己問題太多太重,當下就得立刻痛切懺治。懺悔,是以至誠心當著三寶或眾人前,徹底的吐露自己所造的惡行,從此絕不再犯,則能於永恆的新生中,煥發新精神創建一切最偉大而高尚的事業與法業。一般人都是從惑業中受生的,這樣的生命必然離不了錯謬,因此,非懺除不可。經上說如果一個人犯了嚴重錯誤,肯得當下猛切懺除,立誓從新做人,則能從清淨身心中獲得安樂,健卓卓地做成個挺特不倒的人。

人要做得絕決的挺特不倒,就得深植善根,善根植立得深固、足實,善力蓄集得厚重、強大;強大到善之又善,成為三業的宗趣與明導者;明導得上進不已,下化不疲,中通(上下)不隔,這樣的上瞻下導,中持直通,則能從的的歷歷的智光中上窺佛境,得以相續體解而觸會佛的一切。最極究竟的無上佛境,所證的真理遍於一切法界,這樣的圓證是絕待的,也是無所不在的,因之,所以是直透頂底,直泯中邊的。勉強地說︰「空故,離故,性無故」。這樣的佛境界,泛俗凡夫太難領會了!但是,只須肯得親近而信受善知識的導提,從柔和正直的憶念中,憶念所導提的,一心向前精進,久了,則能真正發起道意。從另一面看,「意」 ── 「細意識」,它是一切煩惱的總根源,無始來便伴纏著生死凡夫,一念也未曾遠離過。因為他與煩惱盤錯、糾絞得非常緊固!因此,佛陀所開示的內觀,首先從身(不淨)、受(是苦),進一步深刻地觀心(細意識)無常,從無常中徹破我我所,將精神上的作祟者連根拔除掉。

在修學的歷程中,細意識一旦為智光照治、降伏得彈展不開,潛竄不了,道心中的空力增長不已,有德上無盡的緣生與緣成,從此則活活絡絡坦坦廓廓地於佛法中循次修學,從大菩提心中直學菩薩,直瞻佛陀,直為眾生,作得個堅卓的 ── 挺得開荷得起,絕不誑負的行者。

菩薩在生死中發廣大心度眾生,總是抱著不作常想踐償行,邁越尋常償無盡的深觀大行。無常觀配合、貫通著無我行,無常觀成熟了,貪心了卻得脫脫落落;無我行操牢了,厭(怖)心撇絕得鎮鎮平平,則能練就「不悔、不沒、不驚、不怖、不了」的精神與威德。生死海中捲不去,衝不沉,頭目挺豁得昂昂亮亮的,看得穿頂得決,一般的汲汲營營,便轉為出世的健健雄雄。這一轉,便跳出了自我關卡,能為生死海中的眾生架造直達彼岸的「津梁」。長程中真摯而猛利修學的菩薩,其所修學中最應握持的、體肯的、自驗的︰有一分真智觀,必有一分真決志;有一分真悲行,必有一分真感召;這麼樣的分分增續得無間無極,大智與大悲,則永遠有自己的分了。「生死道長,眾生性多」,就這樣不覺得長,不感到多。進一步說,生死道愈長而愈發大心,眾生性愈多而愈荷大任,視樂為苦與視苦為樂的菩薩的特質、特形,完全是這麼自然地露顯得充充分分,平平遍遍的。不離眾生而永學諸佛,不忘諸佛而普度眾生的菩薩行者,心量與眼界,總是寬大高曠得同虛空一樣。高曠中空明得大通大化,一般的「性生」化融盡了,如虛空般的佛境則不離心眼。佛境從心念上顯現得日漸分明,佛的儀範仰效得渴慕健羨,自己身心中映入與攝取的一切,則明正堅穩得不昧不浮,必振必作,菩薩的熱昂與勇猛的心腸與精神,從此,舉步落足與睜眼運心,念諸佛之德愍眾生之苦,交融交踐得無時或忘,便感應得敏捷確實,絕不怯劣畏縮。菩薩就這樣成為人類中最急需最苦盼的一種人。被人看作這樣的一種人,就成為人類憶念、翹企中的「福星」與「生佛」,對時代就有很大的貢獻與拔濟。菩薩的特質 ── 最強毅的拔濟時代使命感,所以朝朝暮暮面對的,從未忘卻時代禍亂與眾生苦難,時光這樣的貫注在時代上,對時間的珍惜與利用,則怎也不敢浪費分秒,胡混片刻。

鼓激生命上進的巨力︰時間之鞭提得緊、抽得重,沉昧與輕率被抽斷得脫離身心,就會上進得自強自發。自發得覺醒一致,智警智悟得絡續增益,精神就不再昧沉下來。菩薩最看重的一個字 ── 明,無間的活動在明中的菩薩,總是把時光用得切實明準,決不肯作一空泛的掠虛者。面臨現實應了的了得落,應提的提得起;起得不滯一般、不棄大心,從大心中驚覺得直線上進、直心下顧,如此的上下得不倦不退,與自我相應的世俗心才了得透。把時光用到這種程度,時間上沒一念空過,自度與度他之力,才學得足而修得大。大乘行者的涵修與激發 ── 剛柔明決,剛得決不為自我所屈,柔得決不為他人所厭,這麼絕情也這麼發心學佛與度人,才具有足足實實的挺概與耐能。挺得明暗一如,則明之又明;耐得安危一致,則安之又安,遊生死海作園觀想的菩薩,就這麼隨機點化而能攝,察根啟發而不拒的。威重得剛而不傲,和易得柔而能平,「棱角」與「氣結」全解消了,一切則穩落得卓拔雅馴。所以立性的剛與活性的柔,相應相配得果斷寧謐,為人則頂荷得直致艱貞,為己則活化得不受污染,人概與人心,一切時處就這麼持得切做得和的。人類的大志性與真道德,也就這麼發揮與涵攝得無間無極的。中國儒家所說的「三德︰一曰正直;二曰剛克;三曰柔克」。做人正直得透脫情私,一切都光天白日化了,「無事不可對人言」的節操、氣宇,面對人群的廣大心,則運發得挺挺活活地成為不倒不沮的人。從大剛中貫練得精神毅烈,精誠切實,能剛能立,所必須擔當與必應展施的一切,儘管叢叢險惡、折騰,則絕不灰心喪氣,必底於(徹)成而後休。剛勁得這麼勤勇、利猛的人,怠性與障力,就都廓清得盡盡絕絕的了。諸佛之所以能克制魔軍,創覺宇宙真理,起初(因地中),莫不大剛得頓絕情見葛藤;菩薩們深確地窺握著這,所以一發心,也莫不亦步亦趨地跟向前去。

世出世間最剛決的,莫過於諸佛菩薩。因此,菩薩們牢記得最真切的 ── 大剛大強;大剛得征服了自我威脅,大強得扶得起懦怯根性,才不會忘佛而決定學佛。剛得受苦無怨憾,強得推樂而喜慰,身心就習練得相當調柔了。柔得沒煩惱的直覺反應,智慧的徹覺則開始相應;徹覺體認得不離於日常,進退應對中的「剛克」與「柔克」,處處則運用、表現得毅毅韌韌。暗地裡剛得明嚴,內在威嚴得通不過欲私,智觀、智決得不讓(佛法中)聖人,胡混與曖昧,就再也竄襲不上念頭了。就這麼成為血性透頂、骨力透天的入世準範、出世標徽。明地裡柔得溫寬,外在和融得能攝化劣頑,慈行、慈攜的不匱菩薩(熱忱宏量),客套與世態,便怎也不露現於辭色了。就這樣,發揮身心耐能,世事荷肩的器識。菩薩的意趣與形象︰以剛立己而行道,以柔攝眾而成德,諸佛的本懷與洪猷,全憑著菩薩這般的立與攝而承續下來、發展開去的。立得夠力、夠德、夠久的學佛者,他那大強精進不倦、不異、不昧的氣神,始終貫徹得旺足充盈,儘站在最險惡的頭陣︰為苦難中眾生做攩箭者。在清淨智光與柔潤慈水中照溶了命者(神我),才樂於也敢於站在這樣的頭陣。發了大心的菩薩,首先肯決與踐履的︰為苦難中眾生站在最險惡的頭陣做攩箭垛。缺乏做攩箭垛的氣志與誓諾,對佛法之空義與諸佛因地(果地)中的無邊德行,還談到會得及行得?!所以,學菩薩發心,就得從佛法空義與佛陀因果中的無邊德行,體悟、瞻效得不離身心,不昧(忽)片刻,從時光中遍照空義,從空義中深踐佛德,這樣的珍惜時光、崇重佛德,將不待人的時光用得緊切明決;明決得不昧空義、直承佛德,才能做得絕不掠虛哩!

做人做得不掠虛落空的,總對時間把握得緊緊切切,將時間化作最夠勁的鞭策,最透光的鑑鏡,面對這樣的鑑鏡洞照得內在憬悟、廓落而高提,時間上表現與開展的一切,正常得永不失常,正大得決不妄(自尊)大,前瞻與後顧的,就沒甚麼鄙曲狂邪。凡能成為佛法中的人,都這麼集中精神下大苦功去學習、去操練,操練得形象端竦、氣骨健雄,立在諸佛前能承當,撐在眾生後不懼退,成為世出世間的中堅者。真能做成這般中堅者的必備條件︰慚愧心,慚愧得向上看有諸佛,向中看有菩薩,向下看還有許多人都比我好,看得當下痛目剋責︰立即從大慚愧中抖擻做人。人做得與大慚愧心不脫節、失序、出軌,善良的人性與清淨的佛法逐漸相近相應,相應的人性不離佛法,佛法直將人性轉化、導啟得上進不已、不退,人性中驗證而流露的佛法,到處就明決真切得不昧不折,能持能行。這麼樣的不與能,不是輕易得來的,念頭上的慚愧不忘一念,緣頭上的誡警不忽細微,才能從佛法中做得不匱不倒;見佛見得能學而必隨,為人為得能行而必致。一切煩惱的剋星 ── 大慚愧,人,果真驗証得不離慚愧,煩惱就纏擾不著自己。慚愧心覺驚得緊湊而充分,人性中的佛法體解得明切厚淳,佛法中的人性發達得端平淨廓,不待人的時光緊握得照破自我大敵,我們才能從空門勝解空義,藉空義的修為、悟發而通徹,生生世世做成一群決定性的(功德)勝利者。

時間用得不離智慧,從時間上燦現智光,(三世)時間中的一切,則看得透底畢露,了沒遮翳。學佛法的唯一目標︰認清自己,看準一切(究竟是什麼),從一切中透脫出來,也能自在的投入導出,具有這樣的手眼,不消說能看穿,也照破了(常樂之)我。學佛者的身語意三業,大抵是這麼刷磨得光鮮瑩潔的,一切大力大用,都從這樣的光鮮瑩潔中充實而發達得無限無垠的。這無限無垠的別稱 ── 空。釋迦佛圓證徹覺的不共處 ── 緣起性空。緣起乃是說明有情世間從緣所生的來龍去脈,否定了天生與性生的等等邪見。緣生,是眼前最顯著的現實,擴而言之,古往(現)今(未)來的種種切切,無一非緣所生。從釋尊的佛眼看來,凡是從緣生的,無一不是本性空寂的;體達了本性空寂,(二乘)逆拗有為生滅的緣起,則能契入緣起寂滅 ── 無生無滅。利根的大乘行者,一發心,並不儘快悟入緣起本性寂滅,因為這樣易於落入二乘疾證,而是直觀緣起即是不生不滅,這樣的觀得通貫不相隔了,大菩提心則運發得如實平等;無為(功德)中行得徹徹絕絕,有為(福德)中捨得充充廓廓,諸佛的無上大道,就這麼圓證遍度的。圓證遍度的大道之本 ── 空 ── ,空與緣起,可說一體兩面,因空而有緣起的一切,緣起的了無自性,而必歸於空。所以說︰「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」。修學佛法,心念與腦思,時刻的由「無不還歸此法界」中體解悟入;悟入得不增、不墮雜染緣起,(心正)直得從「緣起寂滅」中綿綿密密地運發「智願」,有形無形中對「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」的導示,則成為永恆的鑑準了。

佛法中所講的空慧,是最純正而普遍的洞照力,從這種智慧中照見宇宙萬有的本性(畢竟空),不再從有相上執實有,無性上執實無,從有無二邊中跳脫出來,說有則幻有得宛然羅列,不撥因果事相;說無則寂然得蕭然廓落,「不動真際」理性;這樣的有無分明、肯決,才說得上體握著釋尊開宗演教的特色。從幻有寂無(自性)中觀行佛法,首先就得將佛的空慧之燈高懸念頭,深深刻刻地洞照自己的內在及外在的一切,徹底的弄它個「水落石出」,涇渭分明,絕不肯含糊了事,渾淆作罷,才能辨判什麼是正大的佛法,什麼是相似的佛法,什麼是表面看來是佛法,而其實卻全是外道法。釋迦佛在印度滅度已久,千數百年來,許多人很難體握、闡詮緣起性空的真義,忘卻了「佛法」與「初期大乘佛法」的本源所在,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婆羅門教的儀式與思想,久了,也就把它看作都是佛法了,就這樣,佛教在印度消聲匿跡了!(據說現代印度有極少數有心人,正在致力倡揚佛教,祝願他們從菩提心中「體解大道」 ── 緣起性空 ── 。)面對著這,我們亟應從緣起上注目,從性空中發心,才會從大道上展開步伐,從一切幻象中體悟一味實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