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緣起」是佛法中最精要、最究竟的法門,學緣起的人雖很多,深入而悟解的卻很少。因此,此次不是專講緣起,祇是約略說明解悟緣起的障力。緣起最大的障力 ── 自性,必須從日常中著力降伏、破除自性(自我),始能深入緣起之門,窺見佛法中不共一切的勝法妙義,探豁出絕大頭面,代佛弘宣。

泛俗有情為自性纏困得太久了,緊了,要想鬆解開來,惟有從最猛決而切誠的愧懺中痛治而厭絕之。緣起之念與行,與如此的厭絕相應得扣緊不脫,繼之而體持四種觀行;這四種觀行,都必須扣緊在絕大的慚愧心上:

一、愧懺從無始以來,沒有堅牢地持過清淨的戒。說起來,我們雖也受了五戒十善,但對戒和善的基本意義,並沒有真正的把握、勘證。二、愧懺從無始以來,沒有痛下決心對治三毒。三毒的對治,主要是癡和貪,瞋儘管猛烈酷暴,如果破除了癡和貪,瞋就不會起了;現在就煩惱通體說,所以說對治三毒。三、愧懺從無始以來,沒有嚴正地、沉痛地呵斥妄想心。由於妄想既多且重,無始以來從妄執的教嗾中增造了無數的惡業,所以直到現在,一不注意,妄想心就立刻竄上來。四、愧懺從無始以來,沒有徹底地發過大菩提心。大菩提心是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總體力,這是大智的無邊察導與大智的無量荷濟,諸佛與諸大菩薩的因果,全都憑此而發心而徹覺的。菩薩們於因地中一發了大心,總是頓時極猛決地愧懺自性見,由自性見逗引而串習著的一切惑業,受到大愧懺的制調、導轉,對緣起法的體解、探握,則能明決得了無惑滯,登上了以緣伏性的初階。生死中邁向無生,從此便劃清了新舊的界域;新眼界也就從此豁開了。就這樣,許久以來沒做到的四種,現在便直下翻身做上路了。

投入了佛法大路頭,拔脫了世法中的泥足,一心求法的心地厚重了,念頭專純了,法味的滋潤與法光的熾照,熾照得緣起性空,便能體觸到出世法的殊勝。透透遍遍地點明了世法的覆真、流變與破壞,稱為出世。這樣的出世 ── 智觀勘破、勝過了世間,不是到高山上住,什麼都不聞不問,是說要具有一種殊勝的觀念和堅卓的精神,不為煩惱困縛得顛倒、流轉。要修學到這般田地,就得具足三個條件:

一、發願從現在起,生生世世,不再忘卻一切佛的「教授」和「教誡」。釋迦佛初成正覺,對一切有情轉法輪時,簡明而扼要地點出「流轉」與「還滅」的要道,對教授和教誡並未明顯地劃分。這,因為其時隨佛出家的利根者多,對事相與(真)理(實)性都徹悟了。不久,出家眾多了,信佛的人也多了,就必須分別施設教授、教誡。所謂教授,就是佛將親自悟入的真理,隨眾生的機次,用真善的語言說出來,讓眾生從法的信受、體持中,觸悟得與真理相應,盡解除了有漏惑業的困繫。眾生就因此超脫了一切「黑暗」,活在、做在清淨而無間的光明中。如此般的光明,才是世出世間最究極而永恆的光明。所謂教誡,就是「別別解脫的律儀戒」,這概括著五戒乃至比丘(尼)戒(等) ── 三乘必持的通戒。生命的趣入正軌,全憑正戒的堅持與淨踐。釋尊所開示的八正道,其內涵就是教授與教誡,大體說,教誡就是正語、正業、正命;教授就是正見、正思惟、正精進、正念與正定。教授與教誡相互配合得緊切而均衡,始能攬握著佛法整體。我們從現在起,生生世世,要能活在佛法整體中,唯一的有力保證:不再忘卻一切佛的教授與教誡。

二、發願從今日起乃至盡未來際,存著未成佛前,見一切人不起情相,不畏惡相。大乘佛法的宗趣:策勉自己生生世世學一切佛,見一切人,儘學以諸佛之心待一切人;也從懃懇中效摩他人的善良德行,接受他人好的啟示,也把自己從佛所學到的獻給他人,肯得這麼學久了、修真了,和一般人的心行就不同了。修學最得力(也是最獲益處):控制而斥絕邪倒的種種情欲相,不論發出離心或發菩提心,都得嚴正地肯決著這,盡未來際,才真能學一切佛,見(為)一切人,從如此的修學與見為中,心地與眼光煞夠厚明了,就不再畏懼一切人的惡相。果真能這樣,不但不再與一切人造怨結恨;進而更能「體怨進道」,從這般功候中練出的菩薩行,才永恆得與日俱增,不斷不破。缺乏這般功候的人,宿藏或暴發的險惡心行好生厲害!因此,有些人吃了他人的苦,總是存著兩種心態:一是再也不和那人見面,二是遇到了報復機會,就狠狠地給他個好看!國與國間的兵連禍結,人與人的冤冤相報,就因這麼形成血海屍山般的慘劇。以佛法降伏、消融了憎恨感,對一切人的惡相,不管他(她)惡到多麼難看,甚至用最毒辣的手段來打惱我們,使令我們吃盡大苦頭,都會平和而慈祥,怎也不再厭畏人們惡相。如果從反省中想到:這一套自己過往久已做熟了,現在遭到了惡報,正好一面忍受它,一面用佛法的新精神體貼而護念他(她)們。憎厭的反面 ── 愛染,從憎愛相共的屬性說 ── 情著,這二者卻是一體兩面,只須從慈忍中運持智觀,念頭的智觀一成熟了,愛染的纏縛也就解開了。

出世的先決條件 ── 出離心,對佛法缺乏正信、深信的人,往往不重視這。當然啊,欲界人間的人一下子離不開欲貪,所以佛法就不一味強調出世,因為世俗常態的人生觀,總離不開家庭男女的欲情。但是,專學佛法的出家人或正想出家的,沒有極深的厭離愛染心,到頭來依然滑向世法邊去,這就同螞蟻爬糖缸一樣,爬來爬去,到最後還是被困死在糖缸中。

三、發願生生世世,不隨一切染緣,不捨一切淨緣。佛法與世間一切法不相共處 ── 因緣。概要說因緣的綱宗:徹悟因緣則成佛,迷背因緣則淪為「異生」(受六道雜形的有漏生死)。諸佛所證與所詮的 ── 因緣;詮演因緣的唯一宗趣:導拔一切有情脫離有漏的異生之苦。由於因緣的內涵甚深甚深,所以釋尊從種種角度作多面多樣的詮釋。一般人動不動就說「隨緣」,殊不知道好的緣你固然可以隨喜功德,無意義甚至壞的緣你也隨,那就隨生死漂流喲!學佛法的根本意趣,斷除一切的雜染緣,絕不依舊隨逐。不隨染緣可不簡單啊!這必須從大(樂)欲與大(精)進中,配合著智慧的觀照、融解,知與行淨化無滯了,才不會昧亂地隨逐。談到不捨一切清淨緣,就得振發菩薩精神 ── 菩提心,發得足、擴得決菩提心,才真能正視因緣的廣大與重要。大乘佛法最必須的三個條件:不可以少善根,不可以少福德,不可以少因緣。這三者中,因緣顯得特別重要,因為它貫攝著一切佛法,尤其是大乘佛法無比重視。大乘行者的特性 ── 不捨一切淨緣,菩提心的激發與徹提,憑仗的便是一切清淨因緣的育培與成長。上通佛道與下濟眾苦,如果匱竭了充分的清淨因緣,則怎也不能上通下濟。菩薩的絕大任務 ── 上通下濟,緣起無我的正觀 ── 上通,緣成無畏的大行 ── 下濟,具有這麼種無我無畏的意誓與神態,一切時處則能念見諸佛,行為眾生;能為諸佛嫡子,能作眾生援手。在這裏,我們面對諸佛與眾生,從堅忍不動中充實智觀,掀斡悲心,才能永恆地為諸佛嫡子,作眾生援手。

末了,總結起來說,正解緣起法必先具備的條件:愧懺從無始以來,沒有嚴持淨戒,沒有認真對治三毒,沒有著力痛斥妄見,沒有徹發大菩提心;從今乃至盡未來際,不忘卻一切諸佛的授教教誡,不著一切人的情相,不畏一切人的惡相,這麼久久的智不離念,悲不離行,才真能不隨一切染污緣,不捨一切清淨緣,練出菩薩身手,察效佛陀德量。

仁俊講 明忍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