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的別稱 ── 菩薩乘。菩薩的眼光與心量:直學直見諸佛,深念深護眾生,這便是通常說的「上求下化」。這般的求與化,菩薩一發心,即成為心目中永恆的光標與血忱(丹心),世出世間的真光能、大心力,莫不導源乎此。佛陀的因地 ── 菩薩。「大心凡夫」由於念佛、瞻佛、學佛而發菩提心,所以,菩提心便做為凡夫通往佛道的堅固橋梁。發了菩提心的凡夫,如果不忘卻,就夠資格稱為「行者」。不盤瑣陋,深憶正法,久愍眾苦者,才會永不忘卻。
探察正法的大乘學者,活躍中所湧發的活力,心目中總離不開對「十力大師」 ── 佛陀 ── 的體念、體現。有漏身心繫注與傾向的,瞻效與渴慕的,時時刻刻都在「十力」想像中,「十波羅蜜」與「十法界」的大乘弘誓,則成為三業的襯照與作証者。活躍亦沉持於長時大空中的參學者,不忘明準而如實的作證者,身心中存養、勵激而奮發的,不離乎三學的指喚、導提,嚴酷地試煉得了無茍偷,相似的菩薩「三業大用」,自己就多少有分了。不虛度此生而周旋於未來無盡的生命洪流;從洪流般的生命中,肯認著:從無量無邊的德善、智(菩提)願中熏增而植擴得永無際限,絕不厭足。熱烈透頂而真淨貫心的根機,便如此般普為眾生培護慧命,恒責(成)自家體悟法身(而不急求速證「實際」)。大乘行者永不退屈的豪健氣,就這樣的騰馳、策勖著而學而修而面對十法界;熱沸的心底溫度與燦灼的念頭明度,就這樣將大乘行的「決性」與「特徵」,從處事處人中表現得莫可遮奪、倒喪。
學佛法,從思(想)行(為)中透顯出決性與特徵;決得永不怯折,特得必能操守(持「正法藏」),嘴舌柔明而面目寬溫,說的與做的,交(際)的與(晤)見的,讓人都感到怡然的中看、中聽、中(值得)體味。「大道」(絕對真理)「體解」得不離心目,澄澄清清見得豁,鮮鮮旺旺用得活,才感到如此的怡然之中呢!菩薩行是這樣超越了二乘的。不離人際國際,不戀人欲,不厭人情的菩薩行者,一發心,首先想做的、必做的:與一切眾生見面,向一切眾生剖心;面見得忘卻自家體面,心通得直學諸佛心量,儘可能體念、照著諸佛之心看護、敬待一切眾生。這般的心量成熟了,當前現行得細致周到,推平了自我砌築的高壘鴻溝,與一切眾生相見相處,便有「渾然一體」之感了。
「同體大悲」的菩薩襟懷,全憑這般渾然德品豁開的。與眾生渾和相處,也明持得純善不茍,整貫地做到像「蓮華出汙泥而不染」。表徵著一切佛教聖者「具體大用」的 ── 蓮華;尤其是大乘菩薩表徵得更為具體、充實而清淨,正表徵著蓮華,也徵顯出菩薩的一切。因此,也就聯想到菩薩的體性 ── 悲智一如。悲智交融、兼運得不離身心而深觀因緣的菩薩,從因緣中徹見無始來的自他相關相待;自家受到無量無數的他(她)關注、照提、體貼;離了這些,早已沉墮得不堪想像!於是乎慶幸與感激交迭地湧現;湧現得貫透心腦,懸注寢饋,智觀空化了自我威脅、慮惱,坦露得柔雅寧平:悲行健當得眾生逆拂、刺擊,舒(眉含笑迎)慰得懇切足滿。腳步快而手臂挺的跨邁與修為,了沒顧惜地昂發著,從致義致己的沉勇志性中,決決果果地為佛法、為眾生而疾赴最驚透險絕的第一線。苦耐地陶策自家成一等骨力、器材,儘讓人看得難量難盡,肯頂肯獻;獻得什麼都忘掉自己,頂得一切都為著他人。許多人對菩薩行者看到的是這樣,驗出的也是這樣;驗得愈久看得愈細的;更從這樣的進增上看得、驗得更真、更決,許多人從如此的既真且決中濡染、啟迪、感效得莫能自已,也就立刻放下身心,舉目邁步共赴第一線了。
真得畢竟不退怖,決得永恆必償(眾生債)報(諸佛德);從諸佛德慧中體照得不誑佛、不負生,明明直直地與諸佛眾生融為一體,化成一片,我我所的頑蠢惑業,嚴防得竄襲不上念頭。從此,見眾生、學諸佛的大勇(大忍)、大心(大行),則旺充牢強得決定增續、承受。這樣的菩薩行,則成為覺己覺人的光標與(法)力幢;徹底的活人,探(大)頭(目)的通人。「高高峰頂立,深深海底行」正是對這般行者卓絕雄沉的描繪、稱歎。大乘人修學的綱宗:體握整體佛法,對觀複性(「五蘊、有情、器界」)世間,這些,即是一般所謂的「現實」。戀著身心的泛俗者,一個個都視為千真萬確;真確得非執取、主宰、佔享之不可,對整體佛法漠視得了無所知。這等人還談到徹底活、探頭通?!策激著膽略氣志,為人類苦難慷壯地奔赴第一線吧!
悲荷與智照渾融著的菩薩,憑著「事業最勝」的觀行的鼓振、(念頭義命)疾呼,眼根見的與耳根聞的,都是無數眾生號泣與血淚的交織;接著想到的:盡是無始來的父母師友等等,潮湧般的愧激與悲沸,掀動得吼震心頭。活得不脫群而為群奔波,通得常隨佛必學佛(無上)寂滅,從寂平滅淨中離卻粗重惑累,便獲致諸佛菩薩的威德加持;加持得也感到身心中的威德日益增強,為一切苦惱眾生的心行、事行,再也不脫節、不離手、不忘(本)願,第一線精神,則決然而恆然地練就、發揮全天候性能。
形成全天候性能的因素:堅卓的行願與深廣的悲智;悲壯得絕不袖手縮腳,智明得決定捨心獻身,行的不住空寂,說的不許空洞,應獻的致己所有,必度的(培)足其所無(之善根)。如此的斷慳斷畏,即惑即應,我們的菩薩觀行,才能從第一線上,全天候中,顯發出無盡精神,無限性能,於三界中(特別看重人間)面對諸佛眾生:「生生世世好行真實,厭惡虛誑」!
佛曆二五四二年六月五日午後於新州同淨蘭若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