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修福不享福 無著心迴向

仁俊長老於福嚴佛學院開示

佛法常說「福慧雙修」,此地稱為「福嚴精舍」,要以真正清淨、無漏的福德來莊嚴這個道場。佛舉譬喻說:「福」,如清淨的活水、生命之源,人七天不吃飯不會死,但如果七天不喝水,血脈不通暢,這個人是活不下去的。「福」對修學佛法的人來說,重要極了。有了清淨的福,才能莊嚴道場。

真有福的人,不但不享福,還要不斷培福、積聚福德。有了真正的福,才能真正利益眾生。有福,自然有種種財物、種種經濟,道場可以活用、可以利益眾生。如果我們修福不享福,更進一步不斷培福,才能真正莊嚴道場。有了經濟,四事供養不缺乏,住眾才能安住下來。生生世世修福不享福,把福迴向給道場、迴向給眾生,了無貪著的迴向,這種人才是真正有福德。

有人有了福,就以為自己也有智慧,變成自大狂,講了許多虛妄的話。有個出家人,對佛法了解有限,但是世俗福報相當大,他說:「我能把你們帶到西方去」。我讀了許多佛經,沒聽說釋迦佛能把人帶到西方去。這個人是發狂的講法,佛都不能帶人去西方,何況是人!我有一次要去香港,在機場遇到這個人,他可能有二百幾十磅重,要兩個青年人攙扶才能行走,我們在候機區相遇,談了一下,我跟他說:法師啊!你要好好減肥,太胖了,走不動。他歡喜巧克力,巧克力可以吃,但不能多吃。他就是福報大,「因福而自狂」。

印公他的福報比許多人都還大,他的智慧、學問,我所認識的出家人跟在家學者中,沒有一個比得上。因為他多生多世,隨順無量的佛陀修學,所以他這一生能把握佛法的真諦,貫通整個佛法。

二、研讀經律論 體會畢竟空

此地是印公創建的道場,大家最好要把他的《妙雲集》讀通,至少要把《成佛之道》偈誦當作功課背熟,然後再讀他的註釋。如果我們福嚴精舍的人,不了解他的思想,不了解他對最深佛法的解釋,你儘管在此學習佛法,還是得不到佛法的真正義理,請各位注意。

你一方面讀《妙雲集》,另一方面讀佛所說的經、律、論 ── 菩薩道的經律論。若能會通,了解佛法究竟圓滿了義,能深入了解佛法,才能真正將身心奉獻給三寶。一般人儘管出了家,不能深入佛法、受用佛法的智慧資材,心就會向外求,稍稍講一點法,供養的人多了,他就自以為了不起,不知道要從這個地方生大慚愧心,要把所得的奉獻眾生。

要看透世間幻相,就不會被這些幻相所轉。另一方面,要能把握住世間「畢竟空相」的道理,雖還沒有證得,他能明瞭、能安住,他到任何燈紅酒綠、紙醉金迷的境界,他都能安安靜靜地看得透,清清楚楚理得透。要是看不透、理不透,出家人就會對世間錢財生貪心,即使出家,那只是虛度時日,自己也不能受用。你縱使得到再多的錢財,心要想:我是隨順釋迦佛出家,是因為佛的庇蔭,我才能得到這些,這不是我的本事能得到這些。要這樣想,進而生起大慚愧心。

三、日日不離佛 處處不離法

要真正修學佛法,把佛法的資財一天一天作累積,且要累積的很充分、很實在。當能如此你在任何場合講佛法、或與人討論佛法,面對不同資質,不同階層、根性高、中、低的人,你都能隨其根基,以各種適當的語言引攝。你也可以很有信心地對大學校長、教授、特殊思想家講法,但要有這樣的成果並不容易。

我們要了解:世間學者,是要下深刻功夫完全搞通,才能把握學問的宗旨,及善用學問。如果要修學佛法,要完全貫通、掌握核心,你不花上十五年到廿年的時間,是不可能貫通,不可能真正的會通、真正地靈活運用。

修學就是要「沈得住、發得開」!

各位在佛學院裡面,或畢業後留下來,或者自己修慧觀……你對世間一切名利、欲望要完全切斷,要完全掌握佛法,這樣心心念念、在在處處都不離開見佛、聞法。假使我們每天都能聞思佛法,有次第按部就班地學,學得熟練了,你就等於每天見佛聞法,都在佛的領導啟示中。到了這個境界,就能從精神上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,若能在真正的清淨心中見佛,畢業出去了,這對你講佛法、或開道場,都很好……。

四、勿以情處情 以智慧度眾

這裡我要特別說一下,現在出家人學了一點東西,就和老太公、老太婆處得很好,老太公、老太婆不需要聽高深的佛法,只要你有一點威儀,開﹙蓋﹚道場,你隨便講什麼他就聽什麼,供養多得很,但這樣的出家人最沒有出息。表面上說是開道場,實際上是「盜」場。為什麼?因為沒有讓人真正受用佛法,都是用一般的情感,「以情處情」,這種情感的交往盤旋,你哪能把人家引上路?你要了解,這些都是有過患的。

我時常說,出家人學了佛法,即使終生沒有開道場,你能接引一個人真正發大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這是你最有力量的事業;假使你開道場,來的都是一般老太公、老太婆,雖然說有幾百個人來,你講得浮浮泛泛的,一般老太公、老太婆他聽起來很有味,被你吸引住了,可是高級知識份子一聽,要笑話的。但是假使你了解了,這些都是一種禍害的。

你如果不開道場,但能引起知識份子真正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他會把佛法看成自己的,他從此以後就不會離開佛法,不管他出家在家,他到什麼地方,佛法都能生根。

在家居士也一樣,如果把佛法看成是自己的,你身上表現出佛法,人家從你身心上看的見佛法,那才是能真正吸引人。不是以情感招感的,而是以真正清淨的智慧、慈悲來感動人,從此他永遠就能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。

若活在見佛、聞法中,身心安定,不論在平常時,或在患難的時候(例如佛法受到誹謗、惡王摧殘的患難時)你都能赴湯蹈火,還能真正的奉獻,把佛法行出來,這才是真正的奉獻,才能說是真正的大乘根器。

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,要沈得住、發得開。老太公、老太婆送你的供養、補品,若你自己覺得很滿足,你這是害了老太公、老太婆,也害你自己。真正修學佛法的人,他不貪求要吃補品。

五、以智慧克己 以慈悲慰他

我們時時要記得:修學佛法,當供養來了,要生慚愧心,不要以為這是你應當得的,你可以把這些東西分門別類,分別轉送給需要的人。

以我來說,假使我現在想出去賺錢,我一定可以賺個十幾萬美金,但我不肯這樣做。聽到有需要幫助的人,不管出家人、在家人,隨時幫助他。出門帶了幾千塊錢,除了買機票也不必花什麼錢。在馬路上見到苦難的人就幫助他。出家人你行菩薩道,你到什麼地方去,要讓人見了起歡喜心。假使你看到一個人躺在馬路邊沒飯吃,餓得要死了,你不關心他,你就不像出家人。如果沒有緊急的事,要下車幫助他,這是隨時隨處的關心。我們能以智慧克己,以慈悲普慰眾生,若能這樣你不管到哪裡,你說的話人家聽,你做的事他能學。

中國的儒家為什麼到現在還能起著他特殊的作用?他依四個字:「過化存神」。就是說,真正的儒者到一個地方講學一年、三年,經過他的教化,當地人民普遍受到他教化的感召,因此大家心理總覺得儒家的道理好。即便講學的人離開了,精神還留在當地,過了幾十年、幾百年,他的精神還能起著作用、影響居民,這就是「過化存神」。

假使我們出家人到什麼地方,不是來要老太公、老太婆的供養,他送的來了,我隨時把它分配掉。這邊的高級知識份子,是什麼樣的知識份子,我就用什麼樣的語言跟他對談,假使那個高級知識份子毀謗佛法,我也可以對談、我也可以推翻他的理論。這些都需要「沈得住」,你假使沈不住,被自己的名利心所動,專門要老太公、老太婆的供養,所開的道場就是「盜」場。這在佛法上講是「悟道大賊」。你雖然沒有搶,你是大賊,你把人家的東西吸收來,看做是自己的……。開道場不是為自己著想,是為眾生想,這才是真正的「道場」。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都要認真、要小心!

六、淡泊名與利 惜福并修慧

我們要把名利看得很淡。凡是看重名利的人,永遠不能明了佛法,因為他浮浮泛泛的。他到什麼地方都是講得浮浮泛泛的,講久了,都是依著自我的說法,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這就是所謂的「相似佛法」,這會掩蓋「真實佛法」,人家聽到他說的,以為是真實佛法就相信了。

中國歷史有記載,隋唐以前,北齊、北周時,有的出家人,房子闊得不得了,威風極了,到了最後要走路了,業相現起,因為他表面上講佛法,實質上他做的,是現代人所說的「下流坏子」的事情,業障多了,臨死之前,現起種種惡業異相,假使出家人做到這種程度,不要說是維持佛法,自己都要墮落了。

真正的出家人,他能惜福、他能修慧。這個地方我要提到印公導師了。有一次我遇到導師,住在一起,有一次談話,他說:許多人總說我印順了不起,好像以為我把佛法都弄通了。他說:我看自己,就像大海當中的水,最小最小的一小滴,只是,我講的佛法,是「以佛法講佛法」,我不敢以自己的意思講佛法。你看,以他的智慧,他這樣的虛心。所以真正深入佛法的人,一深入,就知道佛法深廣如大海,究竟如虛空,真是不容易完全掌握。印公可以說完全掌握了佛法。

印公的著作一共七百多萬字。當然現代學者寫書,可以寫上幾千萬字,現代人用電腦,也不太難。印公手寫七百萬字,雖然不算多,但是他七百萬字處處有來源,處處能啟發人,所以你讀他的著作,稍稍的不用心,就滑過去了,抓不到根柢了,讀印公導師的書,你讀之前,要合掌恭敬地三稱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如再誠懇的,三稱「南無印公導師」,你這樣從恭敬心中,真正體悟導師這七百萬字,真的把整個佛法都綜合、融合在一起了。尤其說到深奧的問題,他能提出一個路數,非常清楚,這需要從恭敬心中,去深深體會,你才能知道他一生用心的艱苦,才能知道他對光陰是分秒必爭。

以他的生活,如果他要享受的話,他不用明說,人家也爭著要供養他。但他不肯。平常自己吃飯,二十幾粒花生米、三碗飯﹙他的消化不好﹚,吃飽了就算了。他沒說要吃這樣好那樣好的,他沒有這種觀念。他到晚年聲望高得很,九十歲以後,很多人要幫他作生日,他辭掉,絕不肯作。他要收紅包的話,過生日可以收幾百萬台幣。生日前三天他就躲到山裡去。久了,大家就知道印公導師不要這些。

現在有些出家人年紀大了,過生日到處送帖子,希望人家來供養,等著收鈔票,這是用佛法的名義去騙人家的錢,真是「成何體統」!

印公從來也沒說「我不要錢」,可是有人供養他錢,他是「左手進、右手出」,不放到自己的腰包中。這些個地方,我們修學的人要好好注意這些,要注重自己的風格。

我重述一遍,他說他學得的佛法太少太少了,舉比喻說像是大海當中的微滴。他要講述、說法的時候,他會好好準備,不是如同參加開會一樣,開口就說的。佛說法,也是看眾生根基而說,不是隨便開口即說。所以我們現在學印公導師的行誼,他一生都很真誠、很樸素,佛法學得精通、貫穿,掌握佛法真諦。此地是他的道場,在此地讀書的學生、教學的老師,好好細細地去觀察印公導師這一生。他不貪任何人的東西、他不講究任何享受,他只是本本分分、老老實實地做自己。應學的儘量學,自己應表現的盡量表現。如果在此地學習,心能沈得下來,這樣才能發得開。

舉個比喻來說,世間的東西,對吃葷的人來說,他覺得最美味的,是海蔘,但這東西,吃的時候要先泡水三天,浸很久,才發得開。出家人學佛法,要久久浸在佛法中,不久久地「悠遊法海」,想要掌握佛法滋味,要說法說得有頭有尾,是不可能地。所以諸位!我們要「沈得住」,才「發得開」。不要隨便蓋道場。要自己先發菩提心。你發了菩提心,你到什麼地方,你說的話能落實,你做的事能啟發人,不要處處開道場。

假使我們不能掌握這一點,只是有形有相地蓋道場,老太公、老太婆來一大堆,你說什麼,他聽什麼,到頭來你害了老太公、老太婆,連你都不如老太公老太婆,因為你是個吸血蟲,吸收人家的血,自己享受,沒有給人回饋,這像什麼樣的出家人嘛!

七、精進不放逸 為法忘身軀

我們正在修學佛法的人,不能生貪圖的心,有一點東西要懂得奉獻,生活要過得淡泊,也不是說要你修苦行,生活的營養能過就好了,盡量好好的修學,尤其是不能昏沈。從一般佛法的制度來說,睡眠是睡四小時,我們一般睡六小時應該足夠,假使六小時你還會昏沈,還是要睡,說老實話,你要想把腦筋養得很好,不可能。學佛法的特勝的作用是什麼?人老了,身體總會老嗎,沒有不老的,所以會有病,會有許多的病。告訴各位,我這個腹部是有癌的,它是初期到二期的癌症,但是現在我照常吃、照常睡、照常作事情,沒有覺得絲毫痛苦,吃得下、睡得好,還可以讀書。

當然癌症到了三期、四期是治不好。初期的可以化療,給它控制住,就不會發展成三、四期。我從來沒有自己擔心,我一出來了,我就忘記自己是有癌症的人,我知道我所負的責任。我時常說:當軍人,為了國家,要死在戰場上;當法師,要死在說法講台上,痛快得很。

假使生病了送到醫院去,東一個管子、西一個管子,唉呀,苦惱得很。假使你講佛法,死在講台上,那可輕鬆了。假使出家人沒有這樣的精神,自己老了,認為要享福了;認為有病,就要多吃補品……。我到現在都不吃人蔘、西洋蔘。如果要吃,說實在,拿來當飯吃都吃不完,為什麼?大家要供養嘛。我就先宣示我不吃補品,人家就不會供養這些。

所以作一個出家人你能真正淡泊、真正樸素。從營養上來說,糙米飯、黑麵包、充分的菜蔬,這些夠了,不需要再吃什麼「好東西」。偶爾可以吃幾塊巧克力,巧克力可以滋潤心臟,但吃多了會長胖。剛才說的那個出家人,就是不斷吃巧克力,一天吃上幾十塊,就長到二百幾十磅,越吃越胖,動都動不了。吃的時候要警覺,現在我自己吃巧克力,每天最多五塊。雖然是營養品,但你要注意,營養夠了就好了,不要以為它好吃就多吃。

八、慧猛行願堅 活旺身心充

簡簡單的說,我們做一個出家人,要以佛法成為我們的專業;智慧,我們要學得很猛利,你有了智慧,外在的種種幻相,就可以用智慧把它砍斷。所以有真正智慧,有真正決心。這樣行願就會堅。

什麼叫做「行」?我對應負的責任,我不會想擺脫;對一般人追求的東西,我不追求,只趨向光明,這叫做行。

什麼叫做「願」?我在任何情況下能夠鍛鍊,不管是冰天雪地、只要是為眾生,「能趨前」!哪裡需要佛法,只要我走得動,我一定去勇敢前去,不退縮一步。這才是真正「有行、有願」。

作一個出家人,福德、智慧要培養得深,如同大樹一樣,樹根紮得很深,吸收地下充足的水分,它就能長得枝葉扶疏。假使能夠把「根」植得深,活力就會非常旺盛。真正旺盛,活力充沛,好好運用,一般人覺得疲倦的、苦惱的,他不疲倦、不苦惱,認為是自己應該擔當的。這樣「由身入心」能夠充實,你苦苦去鍛鍊(不是修苦行,是很精苦的修行),佛法你學得深入,你能看到佛陀種種的莊嚴功德,能觸到法的種種光明清淨,這樣就等於是見了佛、聞了法。像這樣身心充滿了佛陀的影響、也充滿佛法的光明,你到什麼地方、見到什麼人,縱然他是高級知識份子、大學校長,我也可以跟他談。如果說他不了解佛法、或者誹謗佛法,我也可以糾正他,這些都需要真正深深的研究一番。要不然,你同老太公、老太婆處在一起,你害了老太公、老太婆,你害了你自己,請諸位注意!我說的就到這地方為止了。

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於台灣新竹「福嚴佛學院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