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經論中常有對修行者不同個性的歸類,例如:法行人信行人,鈍根利根,或是《清靜道論》說的六種性行。依修行性向所做的區分,有點像是眾多心理學派中的性格分析。科學證明人類性格大致穩定,藉由學習卻可以做許多反應上的調整。

性格分析真正目的,其實是在於了解自我的特長與缺失。因為,從心理學來說,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優點時,人生上許多因自我設限所造成的問題也常能迎刃而解。若放在修行上角度來說,發揮自我特長,不僅和其所選擇的行門深入有關,也展現出每個人不同的修行特質。特殊的修行特質,各各不同,別人想學也不容易學得來。

本期佛青慧訊主要是懷念高山仰止,獨釣江雪的仁俊長老紀念專刊。仁老克己敬法,尊師掖進的堅實功夫是眾所週知的。雖然不易學習,但觀其行止,瞻仰精神,卻可以讓人有所激勵啟發。

在修學佛法的當中,有時會見到法友拼命想學某位法師大德的崇高行誼不得而妄自菲薄,也有籠籠統統的誤以為所有法門都相似相近的含混圓融。其實仁老長年累月的嚴厲克己,在仁老的學友之中也不並多見。仁老曾說:「不隨他說差不多,多學深思多不差」,仁公的莊嚴自律,不但是其性格之長使然,也是仁公不斷深思廣學相得益彰的結果。

學法的道路上,必須要具備有五力(信進念定慧)相互的平衡調配,才能逐漸圓滿成就,並不能只靠單純模仿別人就可以的。也就是說,除了發揮自己特長之外,更要不斷的調整反省。既要發揮自己所長,又要進一步否定自我而提昇。

「全天候性能,整體型膽魄」的仁老,嚴格自律的精進力,是來自對於佛法和老師無比的信心。仁老內在自持是一絲不苟,對外則是笑臉慈悲,「只有自我是敵人,除了自我無敵人」,由內的嚴格自治而外寬和謙沖的轉變,正是發揮獨特修行特質而提昇情操的典型實例。

永遠年輕的仁老「剛毅得熱切旺烈,一片丹心煥朝氣」,高齡和病痛對他的滿腔熱血朝氣,造成不了什麼影響。

心心繫念三寶與時時敬誦師長的仁公,對於後學晚進更是提攜關懷,正襟端坐的聽課。
可嚴可笑,雖老還少,嚴己寬人的仁公,展現的是他既獨特,又是學佛共有的修行氣質:不斷的調治習氣,消彌我見。

仁老的身體雖然已逝,精神朝氣宛然依在。仁老特殊修行特質,雖然我們可能學不來,但其永遠精進,敬法尊師的榜樣,足堪學佛的我們反省感念,昔人日遠,典範夙昔。

楊士慕 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