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最扼要的條件:一、精察當下的心;二、明辨現前的緣。

執持而創造生命的是心,促進而提高生命的是緣。有情都活在心、緣相對中,心是鑑別緣的一面鏡子,緣是引發心的一種媒介。人最可貴的是知道當下有個心,一切真理必須透過心才體悟得出;人最可幸的是知道現前有種種緣,一切正事必須透過緣才作得成。佛法給人類最正確的指示,總是從心與緣說起。學佛,知道如何用心用緣,對於心與緣用得恰當了,則能安心而勝解一切皆不離緣。從緣起上施設因果法相而不背性空,知見才不會偏滯。

從佛法具體上看,包括著一切一切,本不一定專講心。不過,從迷悟的轉捩上說,畢竟以心為主,所以必然要重視心。把握著心分別迷悟,以悟力消除迷執,念頭就不混沌。人有了這做底子,腳跟從此便著實了。念頭是不離於心的,念頭的好壞由心而來,行為的好壞由念頭推動。念頭初動之時,除了心地下過大工力的,一般人很難辨出它的好壞來。人從這裡守得非常吃重,心底的醒豁力才會時時迸發。

心的本能是了別,所了別的不單是境,就是(前念)心也是(被後念心)所了別的。人類從心理的活動上,注重其活動趨向,研究趨向的發端與結果如何,決不盲動躁進,全靠心的了別作用。心能了別心,換句話說:即是自己了別自己。內省力特強的人,心意一經提照,對自家善惡邪正的大端都知道的。心在善正上思得熟,練得緊,用得徹,觸事涉境則皆與善正相應,惡邪根株就竄不開而堵遏了。人類徹底翻身的開始,都是從止惡行善著手起,惡止到極處善行到極處,便獲得決定上進的人生。人要堂堂皇皇在無盡的宇宙間做個勝人,先要具有這樣的人生觀。心力不散。心志不撓,這樣的人生觀才持得住。

從心的作用看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它攀緣而著取的對象,可說離了心,時間上的一切就無從說起、安立,進而至於與時間相依的空間也無法說明。佛法的認識論,一分是建立在三世(時間)與十方(空間)上的,有了心才能認識這些。一切因果的存在、現起,也都是依於這個心。佛法因果約生命講,生命離不開心,心的特殊功能是改變因果與創造因果。將舊的苦因苦果改變成新的樂因樂果,從樂因樂果上不著其樂,進而創造、圓成淨因淨果。這樣,既能超出染污因果(界)又能深入染污因果(界)。佛法最積極的一面,就在於深入染污因果界而創造清淨因果界,心是執行這項任務的主幹,大心之士無不著眼於此。

佛陀對有情輪迴解脫的樞紐,點明了是各自的心,「心識轉於車」,「調伏於心能得解脫」,就是個證明。一切因果、輪迴、解脫,一一從自心上說明,對因果的改變與創造,則能自動自發,對輪迴的控制,解脫的證得,則能自主自悟。

活在「業識」熏習中的有情,莫不念念自己薰習自己。業識的識即是無明心,心在無始染業的蓋覆下,一切活動總多少帶點蒙昧性,因而影響到生命一切難與實相相應。業(種)的蘊化、現行,全是以心為基地;這個基地積集的業種非常多,所以,發出來的業力相當大。眾生在雜染的業力包圍下,大多都弄得如痴如狂,問題就在於心力敵不過業力。這是眾生的最大弱點。本來,三業中意業最強,眾生只須把緊意識這道關口,通善截惡,心力就能勝過業力。業勝過心則必下墮;心勝過業則必上昇。人要想以心勝業,惟有以當下的心,淨當下的業。

有情能淨得業,與業相應的惑(愛取)則能淡微,由業招感的苦果則能減輕。惑、業、苦,聖教中稱之為三雜染,這些都是由心而來。降伏得了心,這些才不會作祟。從當下的心上諦觀,應去的去,應存的存,把心停在應在應存的上面,不滑不昧,心輪便不會衝出正軌。到此,智覺便能增盛,面目談吐另一樣了。人對自己刻不容緩的工作——換當下的心,換得了,一切才有新的開展。否則,就會被它害得苦不堪言!

以正思磨心用心,磨得勤用得切,對於事理則能辨能證。由辨事而辦事,衝決了消極廢滯;由證理而說理,突破了孤寂遠離。與有情伴隨得最緊的是當下的心,將這個心收得有力放得有主,逼著它歸向一條正路走去,什麼也鑽得進透得過,什麼也欺不到瞞不著;什麼也籠不去絡不來。學佛,不練成這樣的一種心,一味求閒求靜,著空著無,結果,不是將心靜得昧弱了,就是墮入虛無(世間斷見)而不自知,這多麼危險啊!學佛的人注意吧!精察而精治當下的心,才是最穩妥的一種做法。

當下的心與現前的緣息息相關。內內外外一切現實的活動叫做「緣」。廣義說:緣是包含著因的。佛法的因緣觀,原意是指構成生命的條件說。但,從有情的互相關係看,自他人我無一不是緣起。乍看,自我是獨立的,一切自決的,其實,撇開他人的推挽、輔導,根本就難以獨立自決。進一步說,沒有他人的關注、提攜,絕難生存得了。自我既因緣起而生存,當然沒有實體可言,只可呼之為「假名我」。理解假我不離緣起而幻現,與我、我所執相應的自營自私的習性,即可日漸消融。回過頭來看看,假我之生存與發達,則無一不賴他人之緣力以促成,那末,對他人的一切憂患,便不能不設法濟助。

緣起假我即是無我,深一層說即是性空,性空中見不到我,卻見到緣起(幻)性的無盡。這,分兩點說:一、緣起(支性)法爾如是,所以無盡。二、緣起(有情)關涉錯綜,所以無盡。深知前者則不著諸見,深知後者則不捨眾生。聲聞的緣起觀重在還滅,菩薩的緣起觀重在無盡;從無盡緣起中深見寂滅而不急求入滅,於是乘願應緣以嚴土熟生。

常人對緣雖有點認識,用起來還是不當,不能過著協同而感激的生活。菩薩對於緣,體解得最徹,體解到自己的存在、上進,儘是憑仗一切有情的展轉緣力而存在、而上進,沒有有情絕不能存在、上進。因此,也就念念不忘有情,也就念念發心與有情結緣。擴大緣起而不利用之為權力欲的張本,一切回向有情,菩薩心境莫不如此。緣,譬如水,水大滋潤的面積就大,水小滋潤的面積則小;同樣,緣大利益的範圍就大,緣小利益的範圍則小。

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說明了緣的重要性,人離開了緣就像魚離開了水一樣,絕活不了的。常作此想,才會重視緣。緣結得多了,力量就會大起來,無論利人利己,有了力量才收到實效。佛法一再的強調緣,目的是為著團攝力量,許多問題、痛苦,在種種緣力的幫助下,即能解決。人在緣力的上提下托中,倒不下立得穩,方能從緣生緣而廣結人緣。世出世的卓絕人物,其共同特點:緣力充盛,所以不論倡一事,創一學,立一教,響應者莫不如水趨壑。學佛,要想永遠在大眾中抬得起頭,張得開眼,就得對大眾先結法緣,以法緣而結人緣,才有實用實效。

大致說:緣有順逆染淨之別。順緣能做成許多有意義的事,不過,情欲過甚的也會因此而沈淪。所以,處順境一定要警性強、撇力大,才不被誤。逆緣能迫發出許多有價值的覺悟,獲得從所未有的進境,人一生中沒有這麼幾遭,久處順境一定會顛倒的。菩薩的忍苦斥欲,就是為著對治這。不管順緣逆緣,一現前即辨清其染淨性,不帶絲毫含糊,這樣,對於緣的應馭應隨才會恰當。講緣,馭與隨最要緊,當心吧!緣能救人,亦能害人;緣能生智,亦能生痴。人要從緣中得救得智,離害離痴才算是個善於用緣的人。

學佛應該內而淨心用心,外而淨緣用緣。淨得心用得心,正智才會增長成熟;淨得緣用得緣,真悲才會切摯、深固。生命的大忌——錯用心錯用緣,我們無始來吃盡種種苦頭,就因為錯用心錯用緣,現在,還能再忽視當下的心,現前的緣嗎

五十五年九月九日寫於驚危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