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十六日美國佛教會會長仁俊法師,應紐約海外電視公司「佛學講座」節目主持人潘維疆的邀請,在電視上發表專題演講,講詞平實,蘊藉有味,本期特將全文刊出。

諸位觀眾:本人今天講的這個題目,諸位一定感到很親切、熟悉,因為「生活」與「生命」,是我們每個人本身的事。我們每天的活動、奔走與追求,都離不開這兩個問題作核心。看來,這兩個問題儘管這麼親切熟悉,而實際卻迫得人最關心、更勞神,因此許多人都被它困擾得迷惘而苦悶。照理說,我們的聰明才智,應該解決得了這兩個問題,事實上偏偏做不到,這就值得我們加以探討、反省了。

人類的生活與生命,從深一層的含義說:活得不受束縛,以智力解除煩惱,叫做生活;創得不再退墮,以悲德施捨福樂,稱為生命。就人類的靈性與智能說,受過完善教育與充分開導,把活力引入正軌,從正軌上發揮而運用其活力,生命中的理性則能向上發達得不受矇蔽,理智則能向善洗煉得不受污染,潔淨的人格與覺悟的人性就有分了。人之可貴可敬,與人之價值及意義,就由於學得也做得這麼潔淨與覺悟,為人間世消除濁穢而燦放光明。從活潑創進中做成這樣的人,就值得讚歎、敬慕與觀摩了。

從另一面看,人類最大的缺點:沒有絕大勇氣降伏「自我」,所以也就不能從最大最正中邁入最新的活路,因此,煩惱根怎也覓不著、識不透,苦惱罪怎也受不完、擺不脫。從這裡看人類的聰明伶俐,就顯得極其渺小、幼稚與無知,似乎沒有什麼值得矜持與讚歎的,所以就很難徹底改進生活,具體創造生命了。

眼光短淺、心力低劣的人,一下子主動的改進,靈動的創造,確是相當難的。從大多數人強烈的求知欲、堅毅的發揮性上看,改進生活與創造生命則顯得非常積極。雖然這多少為功利福利的觀念所誘發、策動,但到底是不甘因循、不肯靜止的表現,如果提高一層看,放寬一著做,就有不尋常的意義了。依佛法說,人類進化與創造的動力及定律,唯有倡揚而體踐十善業(道),因為每個人能奉行身不殺、不盜、(在家者)不(邪)淫;口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;意不貪、不瞋、不邪見(痴),則定能將生活改進得徹底清淨,生命創造得具體健全,拋卻了舊習性,完成了新習(的悲智)性。

世間的一切——從人到物,無一不是瞬息流變、頃刻不停的,這種現象,佛教稱之為「諸行無常」。表面看,無常中的一切事物,一一歸於消逝,像幻滅了一樣,實際體究起來,卻遺留著無限的影響與印象,有形無形中隨時會引發種種作用的,與人類的禍福苦樂構成最密切的相關性。這就同一輛輛的汽車迅疾馳駛,留下了跡印與效用,也造成了染污與病毒一樣。這樣看,就知道一切事物的無常,決不同於幻滅,其影響與印象總是交錯互涉得足以引發無盡的作用;依佛法說,這就是「業力」的釀發。人類的特徵——慣於也勇於造業,由於意識的知性(比一般動物)高,意志的動性強、決性猛,發動而引起的問題層出不窮,其影響與印象也就擴散而感染得莫測端倪,難知究底。一般人活在這種有漏的、複雜的業力境況中,大多都局限在一般習俗相沿的情見中討生活,受著這種情見所指使的生命,一切作為當然離不開一般習俗。人類生活的體悟性,生命的提昇力,就這樣受到蓋覆與扼制,執著而誤信自我,喪失了自悟與自由。

然而,人類畢竟是不甘尋常、庸碌或墮落的,向上的意識與作善的意志,一受到啟迪或激發,立刻便會自策自當得不退屈、不推諉、昂揚而奮躍得決不罷休,永不停滯。策動而抖擻這種精神氣勢的動力——情與願,人類生命中的情同火一樣的熾,湯一般的沸,善於調練、培養、轉化、運用這樣的情:不自私而為人,不自執而察理;從為人中制我而擴情,以至情待一切人;察埋中(執)持(佛)法而立願,以大願為一切人;情與願這麼樣調劑而融合,生活中的活力則洋溢得不再枯竭、孤寂,生命中的創勁則充實得不再萎靡、頹喪,善業便精進得欲罷不能,惡業便嚴治得無力作祟,腳跟重得著地不倒,導人直趣正途;手頭健得提人不倦,助人直發大心。

情是精神活動的潤滑劑,有了豐富、高尚、純淨與廣大的情操,則能突破私欲的拘限與顧戀,看得清楚也想得正確。願是志性提振的昂激素,有了熱切、懇摯、沉耐與雄健的願誓,則能體踐公德的擴充與開廓,顧得周遍也做得平等。情與願,約特性說,情是欲愛之本,願是悲愍之因;約通性說,至情的高漲與遍涵,當下便是願。歷來的聖哲(世間的大豪傑,起先,也多少由這二者的激發而奮起的)、菩薩與諸佛,一開頭便把這二者融合而倡踐,切勉而精進地貫徹到底的。

菩薩對生活與生命所採取的態度:嚴察而巧轉情緣,正持而善用願智;決不以情緣而毀滅願智,決定以願智而汰淨情緣,秉持著這樣的旨趣,修學而化導,一切才證得智不受惑,悲不可測的。活在這種生命中的菩薩,最著力的一點:喝斷自私的困擾、操縱,一切讓光光明明的公願作主帶頭,想到的儘為人,做出的儘顧人,把人看作第一對象,受人的苦看作無上樂事,以無比的感敬心報答他;賺人的樂視為無量苦惱,以無極的愧歉心懺謝他:這兩種心運照得深刻遍透,內在強大的公願力勢,才喝斷自私的困擾操縱的。自私心受到願力的熏轉,見到物則當下制得著貪心,以悲願看物而捨物,念頭便不再向物質、物欲上盤來繞去,糾纏不已;想到命則立刻看得破護戀心,以智見力空命而盡命,心頭便不會向命根、命壽上計來算去,掛慮不置;持著(佛)法則到處兼運悲智,以悲智驗法而倡法,情(見之)頭便不致向「法執」、「法障」上昧來滑去,顛倒不悟。菩薩最有義味的生活,最夠力量的生命,是這麼樣開始的。

人群中最好的典型——菩薩,改進生活與創造生命,乃是菩薩最極重視的二大課題;學習菩薩行的吾人,皆須體認著這,才學習到菩薩的氣度與德量。因此,一切的言行與意念,就得儘讓人們看到(也察透)我們不是一般情質、情勢、情見或情潮中人,而是一群願質、願勢、願見、願潮中人,許多人將能從我們身心上觀察而感受到佛法的真精神——無我無畏——,直向佛法中安身立命,深入邁進,不再從佛法中滑脫開去,退沒下來。

活力的障礙——懈怠,命能的掩蓋——貪著,以猛決心喝破當下懈怠,撇脫當前貪著,說的立刻做到,發的(願)隨時兌現,一切才會有決定性的改進,圓充力的創造,從卓絕中樹立氣概無盡的人格,從恢廓中發達氣量無極的人性;從這樣的人格、人性中,鍛鍊佛格而發揮佛性,運持佛法,自家的腳跟才挺拔而導趣得決定有力,他人的善根才薰發而增長得決定夠力。活在這種力中的人,才會把自家心底掀翻得了無覆藏,絕盡掩蓋,一切儘讓人看個徹底分明,通體正大,驗不出一念情私繫在我上,纏在人上,著在物上,給人啟發得淨落靈通,策勵得軒昂慷慨,人際中才有真能創造生命的人。

從生活中求改進、生命上講創造的人,一切時處怎也不許從願上退下來,從情上昧下去,挺得無聲無息,持得盡心盡力。佛法當面用得,人情過眼了得;佛法用得決不混濫、不埋沒,人情了得決不卸脫、不膩滯;以佛法擇別而取捨人情,將人情體照而順應佛法;做到不離佛法而導轉人情,不污人情而執持佛法;佛法上站得住,人情上做得穩,願上才退不下來,情上才昧不下去。因此,學佛法,一忽視人情,佛法則不能從人情中起作用、發力量;著人情,一無視佛法,人情則不能從佛法中得指導,去苦惱,以故,要想改進生活,創造生命,就得對佛法與人情採取最不可忽、絕不可混的態度。

人生的確夠價值、夠意義,發揮人生的價值與意義,唯有從明淨的生活中改進得超脫故我,從健強的生命中創造得圓成新生——成佛,無盡的智光與悲潮,才一起徹底而具體的發見出來。

中華民國七十年國慶日

午後四時二十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