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泰居士去年已度過九秩誕辰了。她前半生的種種建樹,我只略知梗概,三十八年她渡海來台,迄今四十多年的歷練、耐持與展施,我大概都知道,故寫述感,聊表祝敬。

她在故國大陸,從未離開教育崗位,以教育為終身責志的她,心力與血汗、事業與理想,對教育都力求改進、提昇、完善;以此自許、自荷、自勉,奠擴受教者的品質胸懷。

五、六十年前她的故鄉——江西,赤化思想已經蔓延得頗為猖熾,她是最忠貞的國民黨黨員,極力擁護反共國策;同時,她受的是完整的高級師範教育,倫理道德觀察紮根極深,目睹赤化的危險恐怖,越發強化了她反共意識,言行上表現的、對抗的極其強烈,因此,引起了共黨極端敵視,設法劫持了她,幸虧當時國府極力營救,始免於難。

她的教育觀更甚於她的生命觀,把定著以教育報國而「樹人」的宗趣,念頭上觸及與體現的,總是縈迴地緣慮教育,總是以教育惕警,抖擻個己身心,從身心上樹立正確、清新、篤實的「身教」,踐身教把受教者帶領上人格正軌。她的教育基點:培養優良個性,造就和善通性;從和善通性中廓清蠢惡獸性,把人(的德)性豁露得坦坦朗朗,人之所應行而必行的,充充分分地行得不匱不昧,能久能大。她把定、執行此種宗趣,剋意從此種宗趣上燦放教育光輝。她能把學生導提上人格正軌、正得有守有為、成材成用,端憑這麼種光輝。這種光輝的燦現,肇自(她)優良的個性,優良個性的育成者--牢強意勢;從牢強意勢中治絕了劣性,艱貞中奮躍得一念不弛,舒暢中覺驚得一息不滯,身教則卓拔得恥腐恥倒,極昂極堅,勵激得生死以之,寢饋踐之。慧泰居士的個性一逕如此;她的優良個性與和善通性,從牢強意勢的堅持實踐中,養成另一特性--廉凜。

她的公職--立法委員。三、四十年前的立委,由於那時政府經濟拮据,俸給菲薄,全家生活及子女教育費用都相當艱窘,她克勤克儉讓子女受高等教育。她一擔任公職,就給自己立了個嚴格自律:克盡公職,不藉公職地位鑽營個己利益,所以,對於權貴承迎及一般結識,總是冷落得了無興趣。近(現)代中國官場中的交際酬應,公私混淆(清廉自持者例外),形成為私忘公,肥己剋眾的濫縱之風,寢致靡腐得「官箴」曠廢,民怨沸騰,國本與國勢愈益動憾而阽危。她對於官場黑暗與民間疾苦,感觸得悲憤交織,所以對不義之財厭絕得甚於糞穢,盡可能的為老百姓發言陳情。來自民間不忘民間水深火熱般的處境,念頭上心底裏,必須充滿著極挺烈的嚴肅廉正感,她始終堅持發揮這麼種廉正感。

他廉正感的肇因:絕不妄圖享受,當然不為自己聚歛財富;擔公職沒有為自己聚歛財富的盤算,為國族、為社會的正大而懃懇的志節與氣力,就會操持而策練得愈久愈增,內在清明而外在恢廓得整貫無間。她以這樣的品質作民意代表,為人民喉舌,則必然成為無私的公僕了。她擔任了數十年的民意代表,念頭上責成她的:做個畢真的無私公僕,就這樣,畢真成為她一生的寫實,人們對她的廉正印象,膠漆般的難以磨滅。

廉正,在她的性格中顯得特別固執,固執到令人深感「凜然」。她儘管對廉堅持得絲毫不苟,但對親友的餽贈或相助,從不精打細算;而親友們贈與她的東西,卻有時被她峻拒了,這就令人感到「凜然」而不快。這也許不近人情,但她的人品卻就這麼練成了。「義」與「不義」,在她的人格決斷上卻始終不稍含糊。一個民族志性與氣概的高低、良莠,端憑「義」與「不義」作評準。她當選了民意代表,為人民表率的意念當然更強了,民意代表必須具有為人民表率的意象與形象,引起人民的尊崇與仰效,將民間的弊俗導化為善良風氣,才能受到人民重視。這,成為她意念與言行上的標徽;她的廉正與廉凜,就是這標徽的樹立者;民意代表的年齡及時空,雖有彼此的差異,但如此的標徽,是必須樹立的!

廉得忘不了「凜」,這,成為她的特徵;她的性格質直,(物質)生活淡樸,養成了直覺性的「凜」。我想:如此的「凜」,如果早已蔚為習尚,深入而遍透到民間或官場,就不會因為貪取而招致今日國族的慘重苦難!現代先進國家的官員們,表現的民主固然夠風度,尤其對於財物授受,更是嚴守分際--凜然不苟,令人肅然起敬。慧泰居士完全承受了中國廉徳的薰陶;廉,谇礪成她的樸質情操,也就具有現代先進國家公務員所應具的特質(其實,這是中國民族傳統精神):財物授受嚴守分際--凜然不苟。

一味樸質過活的她,厭棄了浮華浪費,總是從平實本分中做人作事。因此,他的人做得不昧理性,事作得契合法軌;理性成為她念頭上的導嚮,法軌襯作她腳跟下的托依,所以,言行上印證與兌現的,則盡是一片肺腑悃誠。她學佛已久,深深地體肯著:人的根底要紮得堅實,就得朝朝暮暮都如此。的確!人活得朝朝暮暮都如此了,人之品質的向上與改善,才會決定不移。人能拿捏著這樣的決定,成佛作祖與赴湯蹈火的意志、意力交織、相策得交加無間,做的無一念不知恥,亦無一念不篤切,內存、內思與內鑑的,瑣細鬼崇則必然絕念。有了這番絕念,也活在這番絕念中,從這番絕中點活得驚覺成性,奮發著力,濁亂意慮與昧劣業習,失去萌釀與薰增的憑賴,明正的情操與健強的骨品,觸處則堅持挺振得新舊劃界,不肯模稜徇私,亦不矯異作態,樸樸質質地行其心之所安,表裏一如不扣減。

慧泰居士的廉凜與樸質,從取予修為上表現的,凡與她相識的,都看得清清楚楚。樸質得習慣於谵泰、素簡的她,穿吃住行的總是那麼單純,單純到幾乎遠離現代化,對現代化物質受用的欲念極為淡微。她身為民意代表,與現代文明及時下習俗,當然會接觸頻繁,物質享受太容易了,然而,她卻依然那麼清儉,這到底是什麼支持、激發著她呢?我以為:是一個「剛」字。中國文化從孟子著力倡導「至大至剛」,由於這種「至剛」的激勵與提振,著實漲掀而充塞著中華民族的強烈而銳毅的氣概與氣勢,中華民族透過了這番強毅的氣概與氣勢的陶鑄與琢緞,鬱蓄而蓬勃著壯闊而健昂的民族精神。培育而成長這種精神的力素--樸質,樸質得情不縱欲,智平導己,剛性的肯決與發揮,則能必然而自然。樸質得剛正無邪的,也定能因樸實的自養、自律、自致;從自致中體察到自不離他,自待他成,於是乎引起關注,照拂的懇側之念與行。

樸質得樂行慈行,盡其所有而了無顧惜,時間、精力與財物,她總是盡可能的用在苦難者身上。所以,不論家居或外出,一見到人向她求助,總不肯令人失望。因此,財與物在她的心目中,總看得灑灑脫脫,捨得爽爽快快。「博施濟眾」,在她看似乎不太難,也就不感到厭了。約財物與福報說,她真的太有限了,但她布施的「意樂」卻非常懇摯而廣大,就因為這樣,從未忘卻布施。久施不忘而不厭,慈施之情與德,日增而日厚,心地之寬與面貌之柔,就涵豁得自自然然的了。

她行布施與一般不同--不存回饋之念,也很少提及布施某某,可說是「隱形」的樂施者。她所領取的俸給,除了極儉省的家用,其餘都派作布施,不為自己留積分文。不積財而好行布施,手頭經常「空空如也」,看到親友、道友(包含僧尼)經濟困絀,無不為之盡力張羅,紓解窘迫。她總是關心他人的窮,總想減輕他人窮愁、窮迫之苦,而她自己卻因樂施而經常安住於窮,不肯說一聲窮,因此也就不怕窮而能慰窮、敬助窮困者,也就因此沒一丁點勢利氣態;更沒有與民間聲氣脫節過;做個如此的民意代表者,「言責」與「義命」才會剖陳而「獻替」得必實必忠,不匱己、不負國,不愧對老百姓的血汗給養!

她學佛四十多年了,布施與持戒,成為她意志堅定與德行深淳的體踐者。她以方正的性格做人,以寬綽的手頭待人,克己而不吝人,的確做到了。掩蓋心門最重最嗇的手--慳吝,一般人都被這隻手扼斷了應行的道義與福德,世間的怨懟與禍害,都是這麼釀積而爆發的。她從佛法中獲得了「我我所」無常、無實的啟示,體認到世間苦惱,多半來自慳貪,以故,一發心便著力、致力於布施,激發而增長布施之願與德,從願德中涵育而擴充慈柔之懷。最真實的德性顯現--慈施,佛法所倡導的德業,最反對說空話,一切憑事相的實行、實驗;布施扣緊在實行、實驗上,慈心與慈行,才會展豁而發揮得不遺餘力,不蓄長物,做出的盡是畢真,(令人)看到的了無覆藏,就這樣,與一切人相見相處,被勘核得不離公誠,不失正大,影響所及就有良好的回應。她行布施,向無回饋之念,但是,她的公誠與正大,卻引起了相當的良好回應。我想:像她一樣具有這種回應的人多了,自由中國響應的人也更多了,才好哩!

慧泰居士目擊慳貪者因驕逸所引致的種種大難,刻骨烙心,因此,她一旦做了民意代表,就一直致力於慈施。對老百姓的血汗不敢虛耗點滴,盡可能以自己的血汗不敢虛耗點滴,盡可能以自己的血汗加倍回饋,這,太值得人仰慕、效學!

民國八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午前寫於驚危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