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究竟圓滿的佛陀果德看,必須經無數劫的修行才證得,這是非常困難的。從有情的本具佛性說,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這並非太難的事。已證無上菩提的佛陀,不過把這佛性擴充發達到最普遍、最高尚的境域。已發菩提願的大心有情,正把握著這佛性而向「真菩提路」前進;未發菩提願的迷昧有情,遇到先知先覺者的啟導,內薰的佛性也能警其轉迷趣真。佛性是越時空而徧在的,誰能肯定著它,把握著它而修行,誰就有成佛的希望。因此,佛教就成為多佛觀了。「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」,「佛佛道同」的教說,是佛教多佛觀的真實證明。

多佛觀,小乘與大乘的看法不同。大致說,一般小乘的多佛觀是有限的,一切大乘的多佛觀是無限的。要理解這,必須從根本聖教說到大乘聖教。《雜含》卷三四說:「過去未來諸佛無量」。雜含是西系(上座部)奉持的本典,也是佛滅後最初編纂的聖教,其中只說過未的佛無量,很明顯的現在只有一佛了。

《中含》(亦是上座奉持的本典)卷四七說:

「阿難!若世中有二轉輪聖王並治者,終無是處;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,必有是處。阿難!若世中有二如來者,終無是處;若世中有一如來者,必有是處。」

《長含》(中系分別說部奉持的本典)卷五說:「一時二佛出世,無有是處。」

(從智論看,長含說有十方佛,從部派佛教看,分別說亦承認有十方佛),這與雜、中含說現在僅有一佛的思想是一貫的。中含有授彌勒成佛記等文,長含也說,「乃至過去有無數諸佛」,這與雜含過未諸佛無量的思想相近。

從雜、中、長含看來,都說現在只有一佛出世,這合乎「一佛世界」的說法。從「佛出世難」的觀點看,一佛出世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。從一般小乘者的現實見聞上說,也只看到唯一的釋尊在內導外化,在他們已覺得最極慶幸了!小乘者特重自身的離苦還滅,依四聖諦,十二有支真觀實行,確能達到此目的,因此他們對釋尊的教說極其重視。小乘者的觀境狹、眼光短,對他方的多界多佛漠不關心,因此他們的世界觀,佛陀觀,都是很素樸的。

東系(大眾部)所奉持的增含,就不是這樣了。如《增含》卷二九說:「目連往東方七恆河沙佛土」,又卷三十說:「彼(薩遮尼乾子)見彌勒佛已」,這與雜、中、長含的說頗不同,已經承認現在有二佛出世,或他方世界同時有無量諸佛。世界觀、佛陀觀,都擴大得多了。《增含》卷四一說:「佛告阿難:如汝所言,吾恆說三乘之行,過去未來三世諸佛,盡當說三乘之行。」三世諸佛的無量無數,釋尊在阿含時已說明了。這不是釋奪的說法前後矛盾,而是許多聲聞人逐漸注意到世界的廣大,諸佛的眾多,釋尊就順應他們的心理給以說明。這樣看,《增含》的世界觀、佛陀觀,與大乘經是相通的。

從上座部分出的有部,只說十方世界唯一如來,經部就說同時有無量佛,各化三千。經部到佛滅四百年初從有部分出,他們承認同時有無量諸佛,當然是根據《增含》,亦可說是受著大眾部的影響。不過大眾部、分別說部、經部等,對於佛佛相感,界界相通的思想,還未臻於純圓的地步,這要到大乘經中始有充分的發揮。

《大般若經》四○四卷說:「大梵天王從自天處遊諸佛土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」。據華嚴經說,大梵天王大抵是大地菩薩權現的,惟有福慧無量的大地菩薩,才能遊諸佛土,廣事諸佛。菩薩修行的宗旨,在求得通達無礙,從事(包括一切時空)、理無礙,進入事事無礙的圓融法界,就能任運了知世界無邊,諸佛無量了。又說:「(菩薩)周覽十方最勝佛土微妙淨相,而使自起(創造)最極莊嚴清淨佛土,於中安處一生所繫諸大菩薩,教令速證無上菩提」。菩薩行者的莊嚴淨土,廣攝有情,全靠周徧的攝取一切佛土莊嚴,作為自家建設淨土的藍圖。不談莊嚴,不剙淨土,根本無菩薩道可言。多界觀、多佛觀,是大乘人莊嚴淨土的勝因。

《智論》卷四說:「摩訶衍中有(說)此(十方佛事),我(聲聞)法中無(現在)十方佛(這大概是有部學者),唯過去釋迦文尼,拘練若等一百佛,未來彌勒等五百佛。」聲聞的佛陀觀是豎面隔斷的,就像一條鍊子,雖然前後相連而卻可分開,所以不理解同時有十方佛。菩薩的佛陀觀是橫面連貫的,就像一張因陀羅網,縱橫相通而不可分開,所以肯定著同時有十方佛。聲聞都承認有三世佛,有一部份聲聞卻不承認三世中之現在世有無量諸佛,他們的佛陀觀太窄狹。菩薩不但承認有三世佛,同時更承認三世中有無量諸佛,他們的佛陀觀極寬闊。

佛陀觀的窄狹與寬闊,在於二者對佛的觀法不同。《智論》卷七說:「答曰:念佛三昧有二種:一者聲聞法中,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;二者菩薩道,於無量佛土中,念三世十方佛,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,諸佛三昧常現在前」。剎海無邊與諸佛無量的大乘教,是從真實的禪觀——念佛禪中證知的。聲聞著重見法(性)得解脫,既解脫了便以為所作皆辦,見不見佛橫豎不打緊,時節到了便入涅槃。菩薩固然著重法的悟入,但尤其著重見無量佛以培福慧,見無量佛聞無量法,從法性中悟到佛性法性的交融無礙,大心境、大行顯、大德量,從此豁開。修學大乘法,首先要發願親近無量諸佛,否則最多只證得偏空涅槃。大小乘的分野在此。

釋尊說法時,往往以神力現出種種最極莊嚴的佛國來,全為著增強聽眾的大乘信心。普賢十大願中先禮諸佛,次讚(釋迦)如來,因為禮敬諸佛——即攝得如來在內,但讚如來而不禮敬諸佛,便同聲聞只知有如來,而不知有十方佛一樣。足見大乘行者對十方佛是怎樣的崇敬。《智論》卷十說:「十方諸佛皆以花供養釋迦文佛」,這是佛佛相敬,界界相通的思想。又《智論》卷四七說:「眾生種(性)無量故,非一佛一菩薩所可盡度。」眾生的種性是由於眾生的心行薰習而成,世間最複雜而又最難以測驗的,莫過於心行。一佛一菩薩雖與十方諸佛菩薩相感相應,但以佛有當界,界有分齊,一佛一菩薩當然不能徧化諸有情界。無量有情界,需要無量的佛菩薩化度,這是必然的事實。

《法華經》卷一說:「唯我知是相,十方佛亦然」,大乘經時常從佛口中說出十方佛,在在處處點示吾人提高十方佛的信仰。龍女的現身(加持)成佛,這顯示異類也有成佛的可能性。聲聞藏與一部份菩薩藏惟說釋尊授記,到法華會上常不輕菩薩亦為眾生授成佛記,從釋尊授記演為菩薩的廣授記別,這是從眾生皆有佛性的立場上,肯定著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、共通性。此種聖教的普徧發揚,佛性常住,生佛一如的見地——滲透到一大藏教裏(唯識學例外)。眾生皆可成佛,多佛觀的理論就建立起來。

《六十華嚴》卷三:「諸世界海有種種形」,大乘經對種種世界形狀敘述得極詳盡,器世間是有情的依著處,無一世間沒有有情的存在,佛菩薩以美化器界、淨化有情為己任,因此無邊的世界,就有無量的佛菩薩出現。《八十華嚴》卷十:「或一剎無量佛」,華嚴經的多佛觀比法華經充實豐富得多了。一世界中有無量佛,這是無始劫來,許多同行同願的眾生,一時同發大心,同度有情,同嚴國土,同時成佛的結果。這種諸佛共住的淨土,無賓主可分,無高下可言,惟是在圓滿的法性中和樂融融,分之則各化一界,合之則不見有二。

經上所說的佛世界與人世界相近,佛世界是由人世界改造成的,即人成佛的菩薩道,在那個世界中普徧實行,那個世界便成為佛世界。《大寶積經》卷一百一十三說:「大菩薩悉從十方諸佛而來集會」,《大集經》卷二二說:「十方諸佛皆來娑婆集會。」一般說,此界是最穢濁的,然而他方的諸大菩薩卻要來聞釋尊說法,甚至十方諸佛也來向釋尊致敬,這無非往復地說明十方諸佛是無量的眾多。《大涅槃經》卷二二:「一切諸佛皆於此(娑婆)中而轉法輪」,那麼,修學大乘的人,只要發心於此界徧事諸佛就好了!

《思益梵天所問經》:『我(釋尊)若以一劫,若減一劫,說是諸佛名號不可得盡!」諸佛不盡,正顯出佛法的綿邈不絕,給人一種無始無終興發上進的啟示力。從「見十方諸佛,修十方殊勝行」的聖教看,人類確想從無限的時空中,見到無限的仁和嚴淨的佛國,大乘教正是實現人類此種理想的指南。思想特別發達的人類,心中總有一個幻想的美境,想在幻想的美境中求生存、求發達,這是人類共同的心理。未經佛法淨化的幻想,總與塵染相應,真實圓滿的人格與器界絕不會實現。經過佛法淨化的觀想,塵染消除,真實圓滿的人格——諸佛與器界——淨土便會湧現目前。只要控制妄想運用正確的觀想,人類的心眼就令空潤虛靈起來,而見到層出不窮的妙境了。

「以思空義功德力故,即於定中得見百千佛」,著相求見諸佛,這含有危險性。經上說,魔王也會變現種種佛相,惑亂眾生墮其掌握,因此修觀者,必須從空三昧著手(與大乘心相應),空三昧成熟了,就自然有無量諸佛現前。我們修空三昧或般舟三昧,必須持戒懺障,才能在定中獲見諸佛。《賢劫經》卷四說:「念十方佛,無有邪想,是曰精進」,這是大乘經教人念佛的另一法門。

這裡,要特別說明一點,崇敬十方佛,是大乘經的通說,但我們應同樣的崇敬本師釋尊,對他遺給我們的聖教的精義才知所體究實踐。

綜上所述,大乘佛教特重多佛觀,學大乘法的人,必須徹解多界觀、多佛觀真義,才能發心徧往無邊世界,徧事無量諸佛,同證無上菩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