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,生死流轉中生存自體,一有了它,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莫不疊接而來。要想解除生命的痛苦,並非單是避苦就了事的,這要從我們的業行上徹底的翻轉過身來,方能一絲不掛的解除諸苦。佛教肯定生命是痛苦的,但並不像極端的厭棄生命論者,用種種苦行——投崖、跳河、拔髮、炙身——自殺自戕。這那裏能解決生命的痛苦,簡直是增加它的痛苦因素。還有一些修定的,得到四靜慮或四無色定,便以為證入涅槃,痛苦盡消了。其實這只是在相當時間內除掉痛苦,並沒有斷除掉痛苦的根源——與愛取相應的生命。世尊降誕前後,印度人求證涅槃,解脫生死的要求,已成為宗教界的思想主流。

古代印度人最重視涅槃,但卻誤解了它的真義,這要待世尊來糾正他們。涅槃,是對生死說的。緣起的生死,是十二個條件——十二有支——連續而成的,就中現在生命上的愛取二支的力用最強烈。由愛取而釀為三界的業因——有具;由有具而感三界的業果——有;由三界的業果而招致無量諸苦。自然界、人事界、身心界所起的諸種苦迫,一齊對這短促浮脆的生命襲擊而來。最敏感的印度人,對於解決這些橫梗在他們面前的極其嚴重的問題,各各生起特殊的感覺,運用著紛歧怪異的方法,想來擺脫它,結果,仍舊墮溺在生死的深淵裹。世尊悲心激動,特拈出流轉與還滅的緣起中道,作為濟度茫茫業海的寶筏。

從生死悟入涅槃,要知道生死與涅槃是相反的兩面。對生死非常驚覺,對涅槃極其欣慕。因為生死分明是雜染的,涅槃分明是清淨的;從雜染入清淨,非消滅雜染不可。約三世流轉說,無明是生死根本;約現未流轉說,愛取是生死根本。要澈底解決生命的痛苦,惟有從對治愛取著手。愛是最熾盛的染污意識,恣求欲樂的動力;取是最強旺的佔有行動。這都是破壞真淨功德的魔王,長夜漫漫的生死險途是它舖成的。在聲聞行者看來:生活在愛取中,當下即生活在極大的痛苦中。從愛取所感得的生命現象,而透視它內在的構成條件,處處是缺陷與不自在。二乘行者這才精勤道業,誓斷「結生相續」的三界業果,直向涅槃。

聖者證得涅槃後的心境,不是我們所能測知的,只可用清涼寂靜、輕鬆自在二語來想像他。聲聞的涅槃與外道的不同:外道涅槃,大都是記生處的(如得上二界定或生上二界);聲聞的涅槃是無生的,即是悟入無量寂滅的法性中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,佛不許記生處,這簡別佛法的涅槃與外道的絕對相反。《中含》六○卷說:

「以何等故?我不一向說此(十四無記),此非義相應,非梵行本,不趣智,不趣覺,不趣涅槃」。

「若滅度後,言有如來(我的異名),及無如來,俱不可記」。

但聖者入無餘涅槃,並非什麼都毀滅了。《大寶積經》說:『應了隨時消滅因緣,而不消滅眾德根本」。佛世焰摩迦比丘說阿羅漢身壞命終,更無所有,被世尊亳不留倩的斥為惡見者。聖者的入滅,本來是超生滅相的,那裏可以以生滅見忖度他哩。所以外道稱佛法為新涅槃道。

《華嚴經》云:「世間受生,皆由著我;若離此著,則無生處」。斷我執,離生死,這是佛法的共義。生滅的滅與滅度的滅,原意是不同的:生滅是相對的,滅度是絕對的。說明白些,即是滅盡身心煩惱而永不再生,名為寂滅;所以說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。依佛教說,生命痛苦的解決,全憑自力——特別是重視現生的自力解決,所以說:「自力不由他」;「不於此死而生彼,深解一切諸佛法」。然而佛所開顯,三乘聖者同入同證的一味涅槃,確為佛法的根本,但是多從離滅邊說,易為外道凡夫所誤解,這惟有大乘佛法的涅槃觀,才能充分的開顯他。

大乘分涅槃為四種,其中「無住涅槃」,是佛陀所圓證(菩薩分證)的,約斷二障的清淨法界來說。無住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的意思。不住生死,與二乘涅槃的超生死相近;而不住涅槃,可大大不同了。原來無住涅槃,本是本性涅槃的顯證。本性涅槃,如經所說:「一切法空無自性,不生不滅,本來寂靜,自性涅槃」。這是開示無生與涅槃,就是一切法的本性。如經說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。所以,佛說的無生與涅槃,本不是離開生死而有個什麼,或者什麼都沒有,只是悟得生死的本性即涅槃;不捨一切法而法法寂滅,淨德顯發。這所以不如凡夫的住著生死,也不如二乘的住著涅槃。說到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意味著雜染生死的淨化,從涅槃真善法中,繁興妙用,廣度有情。這種不偏於離滅邊說的涅槃,凡夫聽到了,就不會誤解為灰滅而驚駭失常了。

不住涅槃,原是針對著小乘的住著涅槃而說的。大乘經中:「聲聞入於彼佛土,求佛智慧」,「諸國皆有佛現」,這含有兩個意義:一、佛的化身不斷應世;二、二乘也不住涅槃,進求一乘的佛道了。大乘者的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」的偉大的悲濟精紳,象徵著菩薩的生命力是怎樣的豐富而悠久。大乘者的特色:著重淨化生命,轉迷啟悟,轉染為淨,而不偏於厭惡生命,這與小乘者的生命觀稍有差別。人類的業行一改善,雜染種現的勢力就逐漸被對治。般若現前,煩惱雜染盡了,清淨的、光明的正覺人生,便究竟獲得。從這樣的人生去施設一切,便能不著法相,不違法性,而縱橫自在的完成無邊的大用妙行。這種不斷不常的涅槃,惟有聖者才能徹底的體証得。

實體的生命——命者,佛法是絕不承認的,本性寂滅而緣起如幻的,卻不撥棄它。所似佛法的生命觀始終是建立在無生——無自性生,無雜染輪迴的生命。這在「生生而具條理,顯諸仁也」;「生生不息」的學者,每是誤會而聽不慣的。他們一開始,就認為生是快樂之本。或者如老莊之流,對生死之謎揭不開,索性曠達逍遙,把生死置之度外。依佛法說,凡是有生命的,當他沒有獲得解脫之前,決定會受生的。生是不成問題的,問題在生得並不理想,要如何從善生而到達無生,這是從不厭生命而又不滿於它的,逐漸改善而臻於究竟淨善——無漏——的結果。

從上面看來,小乘的涅槃,側重於空寂絕相的,與外道的涅槃是不同的,但容易誤解為灰身滅智。大乘的涅槃,是眾德具足,體用雙彰的。總之,涅槃的本義,是無生的,我們應把握著這個基本認識,怎樣腳踏實地的向無生的坦途走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