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有兩個要點:修福和修慧。這兩個是學佛的核心。修福,能使「身」莊嚴;修慧,則使「心」清淨。我們發心修福、修慧,福就如同水,慧就如同光,二者皆不可缺。世界上不管什麼生物,都缺不了水或光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
修學福慧,如果沒有與慈悲或智慧相應,不管怎麼修學,都不得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談到「發」,可由兩方面來說。
第一方面,發有三層意義。一是「有學有為」;學了佛法,先要把自己做人的基本規矩把握住,就是「持」。大家都知道,修學佛法,需要持什麼?需要把五戒守得很正、很清淨。另外,這也是解脫之徑。假使能以道德心、慈悲心,從人格上、人心上遵守五戒,這就是有所「守」。真正有所守的人,才能真正有所為。如果自己頂起來了,他所做的,才能夠真正發揮助人的精神、待人的道德,這就是「為」。
第二層,發就是「能動能出」。我們之所以苦惱,是因為智覺心太差,動不動就被自己的情緒、情境纏住了。例如,冤冤相讎,情感的標準拿不定,隨著自己的妄想、或不道德的性格轉變,如此情形下,隨時隨地造成苦惱。假使不能把這兩樣東西調節得很好,根本就談不上「情操」。
現在假使你真正發了心,就應該出自「發驚」,而且是與智慧和慈悲道德相應的「驚」,從智覺的心當中去修學,而不是用「勉強意」去修學。這樣在「驚意」的心意上,表現「不動」,同一本初。原本是情緒困住了,情感迷住了,情操拿不定,現在是情緒打得開,對情感的染污能判斷,不受它的惑亂,自然情操就有了。如此,在生存活動上,就上了軌道。就好像車子在馬路上走,在軌跡上走,不會亂動;而是自在的活動,自在的上下動盪。
能動就能出,「出」不是逃避,而是能夠真正踏上馬路,走出人生的光明遠途。
修學福慧,一定要從智覺發心,把握主動,任何從心上想的、身上表達的、做出來的,在道理上都活得理性,在理智的指導下,慢慢的,在身業上、語業上清淨、光明、具全,這就是「能動能出」。
第三層,發是「能護能奠」。護是保護,奠是奠定的奠。就積極的意義來說,菩薩發心,有什麼特殊意義?就是自己耐得苦、受得怨,煙化種種煩惱,在「忍」當中,只有專門的發心忍,把自己看得很輕,把忍看得很重,處處成了「居無不忍」的心,就是「護」。
何謂「奠」?菩薩有特殊的人生,也許大家過得歡天喜地,他個人卻過得澹澹泊泊的。如果一旦他人有苦惱,這時,他的內在便為他的菩提心所觸發、所激動;外在。被道義感所驅使,他寧可在眾人之中受苦,或者把大家都從痛苦中救出,然後他一個人,才慢慢地離開。經上說:菩薩就像大象王,許多小象子跟隨著。獵人專門捉小象,用各種毒箭射小象,但是大象王用身體把箭擋住了,所有的箭都射在大象王身上,他把小象一一救出,然後就死了。這就說明了菩薩忍痛救苦難,在大苦難當中,一定先讓他人逃出來,在苦難當中利人。如此的能護能奠,才是發菩提心的真正表現。
以上所說的「有學有為」、「能動能出」、「能護能奠」,是就「發」的三層最狹意義來說。當然,就廣義而言,可從各方面說。今天只是座談會,我只是開個頭,簡單說說。
現在從另一方面談「發」。
譬如說,現在我們中華民國的經濟、教育都很發達,各方面的生活水準、文化水準都提高了,這是什麼「發」?這「發」是因緣之賜,是種種良好因緣賜給我們的,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夠以自己的力量造成的。
為什麼?大家學習先進國家,把他們的學說、技術學回來,然後自己用一種「活性、奮性、創性、超性」的精神來發揮,就是「發」。
諸位感覺現在的日本人很興盛、很認真。當然日本人的興盛,是各方面的。在我自己初步的認識,覺得日本人有太多缺點,因為我年輕時身經抗戰,日本人的殘酷印象,種在我的心田上。
日本人的缺點很多,但日本之所以國際有名,是因為日本民眾有四種特性:
一、是活性文化:他們是海島國,四周都是海,跟我們台灣一樣。只要有好的文化,他們馬上學回來,馬上翻譯、消化。
二、是奮性精神:這個民族奮性強得很。他們能夠不斷的下苦功去做,一定要弄出成果來。
三、是創性強:不只是學習別人,更要創新,勝過別人。
四、是超性強:想要超過任何先進國家。這情況不去細說。當然,任何積極的意義都是好的。
一個民族,假使不就其特殊道德來說,只就他所表現的各種活動、意義方面來說,若他有這四種特性,這個民族一定興盛。當然,我們中國人也有這四種特性,在中國古代原本就有這種精神,但日本人更能發揮。希望我們學佛的人,都要有這樣的活性、奮性、創性、超性,才可能發深層的影響。
用世俗的比喻。現在社會繁榮,生活水準提高,這是「因緣之賜」。何謂「因緣之賜」?一般人吸取了西方現代化科技,會認為「我創了自己的成就」、「我賺到自己的財富」,然後「我要享受」。當然,從世俗觀點,這些都是「我的成就」,但是如果老是認為「這是我的本事」、「我的成就」,不管是個人或是民族、國家,成就感太重了,就想要享福,然後就腐敗、退化,最後墮落。
所以說「發福要驚」,這裏的「發」不是前面所說的三種發,是「因緣所生」的發。
如前面所說的享福,福是會困住人、貶駁人的!看古今中外歷代的豪傑,沒有打下天下前,什麼都可以犧牲,甚至把性命全都賠上了。為什麼?要打天下!其他都不放在眼裏。等到打下天下,嘿!就不一樣了,認為「這是我的血汗」、「這是屬於我的」、「我要享福」,然後所有的功臣、屬下一個個疏遠了,慢慢就困住了、迷失了。因此,我們現在的中國人,享福要有警覺。
「發」有好有壞。就好的一面來說,各方經濟蒸蒸日上,但是經濟是循環的,現在好,將來可能不好,這是很簡單的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會造成禍亂。我們現在每個人過著吃用都是上等的生活,我們要有警覺!我們看看大陸,生活處處苦難,我是中華民國的一分子,我對我的國族、對我們同學佛法的人,都有一份責任,我們要對發福發出警覺,享受不可過分。
為什麼?因為我們處於這個環境,要不享福都不可能,但是我們要知道,這不是我一個人造成的,是大多數人的力量造成的,不能逞福,不能逞快樂。大家要有此基本警覺,精神才不會癱瘓。我們什麼都不怕,甚至連肉體癱瘓都不怕,如果精神未癱瘓,還是有大用;假使精神麻痺,成為享受主義者、美食主義者,這個人就被福困住了、被福貶駁了。所以說「發福要驚、發慧要愧」啊!
「發慧」的發是什麼?也是因緣之賜!我們世間的普通智慧是怎麼來的?是師長教的?或是自己學的?當我們接觸各方面知識,有所領會、深入,而能辨別許多道理,作有意義的回答,這些都是世俗慧。世俗慧從兩方面來:一種是聽來的,二是從記憶來的。不管思想多高、智解多高,通常落在世間有漏慧,總是有情執困住,脫不出自我的小圈子,也就是被自我的意念拉住了、被自我的生命困住了。現在學佛,一靜坐,靈感來了,以為開悟了。糟了!其實這是很普通的,一個人學文字、學文學、或學種種思想道理,只要稍稍有領悟力、注意力,久了自然而然靈感湧現。你能把這些當作是開悟嗎?把這些認為真實嗎?居然有人認為「我有靈感」、「我開悟了」,這是自誤誤人。如果我們修學福慧而有這樣的感覺,就是我執太重了。不能這樣!最起碼要自覺覺人,要不然這樣會害死人的!不幸,這樣的人多得很。
像這樣,根本不是發慧,但世上的人卻以為是發慧。自己要是有這樣的境界,要發大慚愧心!世俗的情境,如能說善道、靈感湧現,有什麼了不起?應該把這些拋掉,從正知見上考驗自己,一層層深入佛法,然後所說所做的,才會正常、清淨,最後才會光明、正當。
請諸位要注意:發一般福要驚,發一般慧要愧。發福不驚,必得僥倖,不應得的,起貪心想得;發慧不愧,必起狂妄,自認為有智慧,一切不看在眼裏。這樣是自害害人,我們不要這樣。
我所說的發:「有學有為、能動能出、能護能奠」,這是發的簡單基本意義;若有所發,也要知道是「因緣所賜」。
問與答
聽眾:請問法師,開悟是什麼?
法師:你想不想開悟啊?
聽眾:想。
法師:那要先懂得障礙開悟的條件是什麼?能不能開悟,不關緊要,但是如果不明白障礙開悟的條件,開了悟也沒有用。
其實不開悟也行。一定要先知道障礙開悟的條件,然後,慢慢控制那個條件,即使還不能開悟,如果能好好培養善根、福德,就不會墮落。
聽眾:請師父再說明,障礙開悟的條件要如何破除?
法師:很簡單,就是五戒││這是做人的基本,然後是十善││十善是五戒的擴大。先將五戒十善做好,最後是三皈依││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把這些都弄清楚,自然而然,思想上就會清楚。即使沒有開悟,也不會迷惑。
聽眾:現在佛教界有即刻開悟,或是短期訓練的怪現象,請問法師,我們學佛的基本態度應如何?
法師:這問題很好!現在,國人的成就感太重。當然,從客觀情勢來看,是有成就,但從其他方面來看,這些成就是經不起考驗的。以台灣和大陸來說:從面積、人才及時間各方面的進化來比較,大致上成就不錯,這方面不細談。
我們佛教現在是處處充滿了「方便」,以為以方便法門能開悟?「方便」至少有三層意義:
一、正常方便:這個方便就是「方法」,指的是正常的方法。
二、善巧方便:就像小孩子生病不吃藥,加點糖或糊上糖衣,小孩子就吃了。這種方便,還可以。
三、退而求其次「特殊方便」:或說是「異方便」、「妙方便」。說是「妙」方便,好像很不得了,但若了解清楚,會知道其中黑暗多得很!誤人誤己、騙人騙己。
正常的方便,是正常的方法,就佛法來說,佛法有次第,要知道如何依次第一步步地學,例如:戒、定、慧的次第。善巧方便,是不得已時才用的,不常使用。而異方便、妙方便,就要謹慎為之,最好不用。學佛,說老實話,假如不從根本上著手,不是被迷住了,就是退心。
所以,諸位若想求佛法,就要好好多看正常的、有思想、有境界的佛書,把思想釐清。佛法是「智慧之學」!何謂「智慧」?就是不讓世俗擾亂我們的六根門頭,世上任何事項、境界來到眼前,都要有定力、智慧去判斷。這智慧不是我們的意思,當然是從了解經論上的開示來的。了解後,融化在思想中,然後運用。我們釋迦佛在世時,解脫者本來就不多,何況現在?若不是宿根深厚,開悟解脫,談何容易?但是不要怕。把障礙開悟的主因除掉,不要被它困住,將來必能開悟。
聽眾:開悟後的情形是怎樣?
法師:到那時候,完全與現在所想的不同。一般人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,真正開悟後,了解一切因緣所生,沒有一個真我,只有假我。一般人從無始劫來,在任何活動中都認為有我,把我看成是真的。沒開悟的人,老是困在「我」上;開悟的人悟什麼?悟「因緣」,看起來還是有各種活動,但種種活動裏面,一切假合。那時候,任何人傷害你、罵你,都不會起瞋恨心,這就叫做開悟。
聽眾:開悟以後。會不會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?
法師:開悟後,想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,隨便,要去就要發願。但那時候生不生西方極樂,無關緊要,因為不會墮落了。
聽眾:開悟後,是不是想到西方極樂當下就去,不必等到臨終?
法師:不一定如此容易,因為開悟的層次有很多,佛法說「證果」,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四果;大乘菩薩有初地、二地…,一直上去。開悟後,比一般人對自己的生死更有把握,但開悟後不一定要生西方。
聽眾:有人認為,若用傳統的修學方式,開悟是非常遙不可及的,因而感到悲觀、疲累,所以才會被「簡易快速」的開悟方法所吸引。請問法師,如何對待這種人?又,開悟是否有時間的關係?一定要很久遠嗎?
法師: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開悟,要解脫。希望以簡單的方法開悟?想要趕快開悟,是假功夫,是僥倖的心理,對於希望馬上改變、馬上到達目的這種人,可勸則勸,不可勸,將來再說。
世界上,天才畢竟很少,真正的天才反而不認為自己是天才。人家說愛迪生是天才,他自己還覺得好笑:「什麼是天才?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,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。」
修學佛法,要好好的留意,不要想速成。還有,「開悟」——在佛法上並沒有時間限制。如果宿根深厚,七、八歲就開悟。佛在世時,舍利弗的弟子就是,這是很少很少的。
聽眾:年輕人尚有時間修學,假如已經六十歲了,是否就沒有機會開悟了?
法師:開悟沒有年齡限制。有人宿根深厚,十幾歲就開悟,甚至像前面所說的,七歲就開悟。我的記性不好,在座是否知道古時候還有那些大德七、八歲就開悟?釋迦佛在世時,只有一位││舍利弗的徒弟。現在的人根性粗,要開悟,不太容易。時間沒有必然的關係,不過要利用時間,開悟的關鍵在人,要用方法去求,要努力。開悟本身沒有時間限制。
聽眾:太虛大師一、二十歲就開悟,虛雲老和尚五十多歲開悟,他們的情形如何?
法師:他們比起世上一般人,是超出太多太多,但距離佛菩薩,還有一段。
聽眾:福有大福、小福,是否不論大小都要隨時警惕小心?
法師:所謂福,就是做好事,使別人得利益。有的人求福,是為自己求,認為「我求的福,我自己享福。」這是最大的危險。你想享福,就被福困住了。福是因緣所成的。
聽眾:請將「發福驚與發慧愧」的重點再簡單重覆提示一遍?
法師:如果想要詳細聽,可以借錄音帶,以免耽誤大家的時間。簡單說:「發」,是因緣所生之發,就是有學有為、能動能出、能護能奠。現今各方面生活水準提高,都不是我個人的功勞,是因緣所賜。假使認為這是我的福德、我的成就,自己的生活便會腐化,意志就弱了,慢慢就被福報困住了。
聽眾:前面提到「發慧愧」,但是小孩子很天真,考試或做了某一件事,成功了,很高興叫起來,或者回來向爸媽說:「我考了一百分!」這種情況如何?
法師:小孩子應當鼓勵他,讓他興奮,小孩子是不誑的。前面說的發慧愧,是指得了世間的世俗慧、有漏智慧,自認為了不起,或自己以為開悟了,所起的正念都把握住了,非但不知慚愧,還常常把「我」看成是第一大事,要人崇拜他。要愧就愧在這裏。而對小孩子要鼓勸他,但也不要太誇張,以免增長他的傲慢。
聽眾:如何常常保持清淨心念,並將佛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?
法師:要注意,心是不太容易清淨的。有許多人,自己認為心是清淨的,事實上沒有清淨。平常就要把我們的精神活動分別清楚。精神活動,大致上分三方面:一是善心,一是惡心,一是無記心。真正修學佛法,要知道起的是那一種心。起惡心,要有警覺,需把惡心調伏;起善心,則繼續保持;其他一般大多時間是無記心,說不上好,也說不上壞,但這是一個煩惱根子,糊裏糊塗,就像一直昏沈一樣,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好,但裏面盡是細菌。
法師:還有什麼問題?我是來聽諸位的,不是來講給諸位聽的。
聽眾:這世間有很多不圓滿的缺陷,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坑坑洞洞的缺陷?
法師:看你的發心。應當是說:你如果真正了解這世間的缺陷,尤其是很嚴重的缺陷,再追究到這些缺陷的根本何在?如果想完全跳出來,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第二、這世界雖然有缺陷,我生在這個世界上,自然而然對這個世界有應盡的義務、責任。譬如說,要發菩提心;雖然現在力量很輕微,我總是盡力而為,希望彌補這個世間的缺陷。
聽眾:現在的社會,老人問題日趨嚴重。老人往往為身體的衰老、親人的離別、即將面臨的死亡等問題而發愁。即使已經學佛了,還是一樣發愁、放不下,更何況不只是老年人才會面臨死亡,請法師開示。
法師:我不是開示,只是和大家一起談話。這個問題,要看我們的精神氣勢如何。一個學佛法的人,應有這四種觀念:
一、是興趣濃。
二、是意勢旺︵意志勢力旺盛︶。
三、是行願淨︵如普賢菩薩的行願般清淨︶。
四、是業行正︵行為鄭重︶。
如果從年輕開始就如此培養,儘管有生命危險,但會比一般人好得多。拿我個人來說,從大陸逃離出來,前後開過十二次手術,而且還有連著開三次的,現在說來已經開了廿年了。其中有一次,開刀後失血過多,問我要不要輸血?我說:不要。我也沒有吃什麼補品。十二次開刀下來,我有一個基本觀念:我從來就把自己像別人看待。我就只這一個基本觀念。當然,從佛法的觀點來看,生老病死總是要過的。經過十二次手術,不管其中有多痛苦,我都把自己當別人看待,因為把自己像別人般看待,自己的病就淡下來了。所以,意志非常重要。一般聲聞法,意志可能較柔弱,逃避苦難的心較強。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,意志非常堅強,但是他的生老病死觀,也還是非常深刻。
關於死亡的恐怖:這裏請注意,假使你是修淨土法門,你念佛可以減少死亡的痛苦。如果你是發了真正的菩提心,也不想生西方極樂世界,或是想生生世世在這世間行菩薩道,這時候你可以想道:第一,你自己可減輕痛苦。第二,必須受的痛苦,是不可代替的,若是想代替掉,是不道德的。如此,「天大的快樂,推得開;天大的痛苦,忍得住」,這才是真正學佛的人,這才是積極性的學佛,佛法的精神在這裏!現在,佛法普遍都變成小乘法,都是在為自己著想,而不管積極方面,只是無用的為自己打算,看不開。在這裏,如果有少數人看得開││「天大的福,推給別人享;地大的痛苦,我擔過來。」要有這樣的精神,哈哈!你現在還年輕啊!你現在就能這樣,以後老了,就不用愁啊!為什麼?想到三寶就是我自己,三寶就在我的念頭上,我的生死都放在三寶上,到那時候,我受點痛苦也是應當。假使怕受痛苦,求生淨土也是好的。
聽眾:請法師說說您學佛、出家的因緣,及在美國的佛教情況。
法師:我這個人啊!說出來好笑得很,一沒學歷,二沒資歷,無話可說。至於美國佛教的情況,諸位看看《慧炬雜誌》上的報導就可以了,你有沒有訂《慧炬雜誌》啊?
聽眾:沒有。
法師:沒有?你訂《慧炬》看就好了嘛!不用我說嘛!︵眾哄堂笑︶
法師:我們節省時間,不要說廢話。寫文章也是一樣,不要有囉嗦話。
聽眾:修行淨土法門,是否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是否可以發願常住人間?
法師:大家要看到淨土的積極性。淨土是人創造出來的。阿彌陀佛在因地不也是個人嗎?是個比丘嘛!淨土不是本來就有,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心,然後造成一個淨土。西方淨土,固然可以讓人往生,假使你現在發大乘的積極精神,在這娑婆世界盡一分心力,慢慢地為這娑婆世界創造淨土。或者,自己一個人的身心,也等於是一個淨土。為什麼?你把自己的身心,對治、調伏得能夠處處上軌道,身心清淨,這也是修成淨土。如果能再擴大,勸人也這樣做。共同創造人間淨土,這更積極啊!
聽眾:現今一般修淨土法門,常讓人誤會是修送死法門,著重「臨終」而忽視現世。我們要怎麼做,才能避免這種誤會,一方面也確實做個淨土法門的行者?
法師:淨土本身不是消極性的。《阿彌陀經》背得下來吧!
聽眾:︵搖頭。︶
法師:沒背下來啊!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!要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兩個條件很重要!何謂善根?何謂福德?這需要好好培養。如果照這樣說,那麼淨土法門也不大好修,往生也不大容易。也許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了,也許有人沒注意,而認為念一句佛,就可以往生。不是這樣的!如果你一個大字不識,但是心誠、妄想少,這可以往生。如果是一般人,好比說要念佛,連數珠都不知道怎麼抓,有的人把數珠抓持在大腿底下,或是數珠很長很長,拖到地上;或是盤起腿來,把數珠擺在兩腿底下。這都是不恭敬的,這也叫做念佛?現在說淨土法門不是消極法門,因為有許多人誤會,才慢慢變成消極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」,就是要培養善根、培養福德,那裏是消極呢?要修淨土法門,就應好好注意這兩句話,其實也不容易修啊!
從高級宗教來說,凡是高級宗教,都是與高級的道德相應的。例如,一個人平常行為不好,到臨終時又害怕,而念佛蓮友去助念,安慰他:「你不要怕!你念阿彌陀佛,佛陀和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有力量加持你,你一定可以往生。」這是寬慰他的心。到這時候,根本上知覺都糊塗了,不管你怎麼說,他都聽不懂。這時候是否能往生,很難說,這是事實問題,不能隨便講。所以,真正修學佛法,要好好培養善根、培養福德。何謂善根?無貪、無瞋、無痴;或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也是五善根。把這三種基本善根或五善根培養好、建設好,如此因緣聚合,才有可能往生。
何謂「福德」?福,是福利,就是造種種福利的事給別人,自己當然也能享用。好比農夫種田,把收穫給自己留一分,也能吃飽,其他給別人,這是種福的基本觀念。
但是「福德」與「功德」不大相同。真正懂得功德的人,才能真正培養福德。許多人培福,但是不懂得功德。現在簡單說說「功德」的定義。
何謂「功德」?以智慧力克服自己,「智能伏我」謂之功。因為「我」是學佛的大敵,需要用智慧的功力伏住「我」。何謂「德」?「為人」曰德。如果佛法功力深厚了,能調伏自己,自然在種一切福德中,不會有「我要享受」等等私心,有能力克服自我。一般人只講福德,不講功德。不懂得功德,而想要享福,然後就垮掉了。
聽眾:我的學習有限,智慧也很淺薄,對於將來是否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不敢多想,只願目前的煩惱能減少。
法師:你有什麼煩惱啊?
聽眾:感覺到公私事都很煩惱。
法師:你要說出是怎樣的煩惱,我才知道用什麼方法幫你解決。就好像看病,醫生要知道你什麼病,才能下藥啊!
聽眾:在私事方面,我幫一個人做些事,事後他不但不感謝,還要埋怨。有一個誠心拜佛的婦人,他兒子對我滿好,我替他介紹一個女朋友成親了。但是最近婆媳、父子不和,他們就怪到我身上。
法師:你不要生氣啦!煩惱是自己找的呀!假使當初你不為他介紹女朋友,這個問題就沒有啦!
聽眾:既然發生了,怎麼辦?
法師:不要存生氣的心,認為別人不對。退一步,他若罵你,你最好笑一笑,到旁邊去。可以將你的苦衷、原意簡單說一下,原本是好意嘛。
聽眾:在公事方面,目前工作單位上有一個部下,拿了公款跑了,我心裏覺得很難過,覺得自己監督失當。
法師:你是主管嗎?
聽眾:我是小主管。
法師:客氣、客氣。因為我不了解當時實際情況,所以不能判斷。不了解的情況,不能亂說。
聽眾:對這煩惱要怎麼消除?
法師:如果在金錢上,你沒有參與,那麼至少可以得到安慰,即使受到公家的處罰、埋怨,自己要能看開一點。
聽眾:被處分了,反而心安;不受處分,反而內咎。
法師:如果是你管理失當,才造成他捲逃,那是應當內咎;管理適當,沒有漏洞,就不必內咎。基本上:第一,你本身沒有起念,不必內咎。第二,管理上造成捲逃,這是應負因果責任,你負主管的責任。
聽眾:如何說朝山功德大,是精進法門?
法師:朝山,也可以是精進法門。朝山,一步一拜,或是三步一拜,心中沒有妄念,一步一步的向上走,不就是精進嗎?但有的人,朝山是「看山」,這樣子朝山就不是精進法門。
聽眾:「發菩提心」與「發大悲心」有何分別?
法師:這兩種心是連帶的。大致上說,先發菩提心。何謂菩提心?就是「求佛道,度眾生」,而度眾生這方面,就是大悲心。要想真正度眾生,要發大悲心。儘管現在做不到,如果能夠儘量慢慢的做、一步一步做,久了就有大悲的觀念。這二種心是連帶的,不發菩提心,就沒有大悲心。
聽眾:是先發大悲心呢?還是先發菩提心?
法師:應該是先發菩提心。菩提心是大悲心的前導,有此前導,大悲心才能引起。雖是連帶的,但要先發菩提心。
聽眾:中國的陰陽五行、風水命理,學佛的人在難以下決定的時候,是否可以拿這些做參考,集思廣益?
法師:從相對上說,在家人可以參考。五行是我們中國古代傳下來的,凡是能流傳下來的學說,都是有他的相對價值和作用的。不過,從高一層的佛法來說,學了佛法,就應有一個基本觀念:學佛後,要以智慧來解決問題。佛法的本質,就是智慧。至於怎樣才是智慧?這要好好學習。智慧的程度,尤其越發越深。就世俗方面說,五行可以參考;就佛法方面說,應以智慧解決問題。至於出家人,根本就不需要這些。更不能運用這些去利益自己,否則就太差了。
聽眾:我們學佛以得到智慧,來幫助開悟、解脫。但現代佛學受到西方研究方法的影響,也以科學化的方法來研究。學者專家通常以批判性觀點,對傳統說法提出意見,在學術研究上都想建立所謂一家之言,才能立足於學術界。這樣所得的智慧如何?
法師:佛法的智慧,有特殊的意義。佛法,是「緣起智」,或說是「無我智」。世界上一切現象的通則,就是緣起。何謂緣起?就是沒有自性。佛法的智慧,向內觀察自己的心理活動,包括最微細的心理活動;向外觀察一切現象、物質。觀察到最後,知道沒有一個最極微的自性存在,你想留它下來觀察,它也不會依你之意停在那裏。在這當中,你了解緣起了,這時候,慢慢就把內在的自我放鬆!對外在物質的執著,或說是「我所」的執著,也可以慢慢看淡。到此,身心才能開朗。西方人著重推理、批判、推斷,也有他們特殊的要則。他們都是根據某一個事實、現象,經過推斷及價值的批判,而得到若干的名目,至少也有相對的價值,也有好處。但是要批駁,可不簡單。因為,你要批判你所批判的對象,你需要先將它的弱點、爭議,了解得很清楚,然後才談得上批判。如果只是一時心得,或是所謂一家之言,隨便地批評別人,這就不是批判,而是自己的妄執,批判別人是假的。
聽眾:是否容許用現代的治學方法來研究佛法?
法師:就幫助了解上,是可以的,但是佛法有另外的方法。如果以世俗方法研究佛法,可能也有所心得,但是,佛法應該用佛法本身的方法來研究。如果不懂這個原則,一味地用西洋的方法,或是中國古代某種方法來研究,多少也可行,所得到的,可能有相對價值,但不是佛法,反倒是離開了佛法。你要學佛法,就要用佛法來批駁佛法,才是正確的。
至於怎樣以佛法來批駁佛法?用「三法印」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這是佛法治學的方法,也是佛法建立思想的原則。
聽眾:師父您贊不贊成佛教現代化?現代年輕的一輩,覺得應該適應這個時代。像傳統的經典,對現代而言,難以了解,有學者想要以現代的思想、語彙,將傳統經典內容重新表現,然後介紹給一般大眾。
法師:這種說法,大體上是不錯,但是從佛法的本身來看佛法的文化,我們要領會,提高一層樓。因為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,在於他原來就與一般世俗的觀念是相反的。可以說:世俗上可能從無始以來就沒接觸過。那麼你說把佛經白話了,正是一般世俗見解投其所好。在不得已的時候,也只有這樣行方便了,但不是良好的辦法。為什麼?
第一、佛法變成世俗化了,慢慢的,佛法的本質就不存在。
第二、說到經典的內容深,要知道:古代的譯經大師︱︱玄奘三藏、羅什三藏,都是第一流的、了不起的。他們翻譯到最特殊的地方,往往為了一個名相、一個字,花上若干時間,去互相斟酌琢磨。由此看來,難讀的經,可以用現在的標點把經典標得很好,當然標點也是不容易的。看大家誰能發願,把佛經點得很好,不能點得好的就闕疑,再來好好的研究。
第三,照我所知道的,能夠以耐心、毅力、恆心,把沒有標點、段落的經典,立志讀通,這種人才是了不起!這才是真功夫!經典的實在意義,你翻譯不出來,用什麼普通話都說不清楚。像這樣有特殊意義的,你以為可以說明的,但說明是說明了,可是他的本質沒有了,這樣,它的真正意義就失去了。
談到這一部分,就不簡單了!我說的話你聽得懂嗎?我們中國人有好的特殊境界,就是「自己立志」,能夠把許多目標用死功夫,慢慢打通。
現在修學佛法的人,就少了這種耐心。就像我自己接觸的,中國人多少有一點心浮。我在三十年前,讀中央日報國際版,一大篇都很少有錯字,現在,有時侯一千多字的短文,就有一、二個錯字。這就表示「心浮」。校對文稿是最辛苦的工作,要不真正死下心,是弄不好的。
大家不管在文化工作上,或是其他各種工作,都要把心靜下來,把頭腦停下來。不要怕,老覺得這讀不通、那讀不通,老是有不通的心理。不管它,久而久之,不就通了?
聽眾:師父剛才提到「以佛法研究佛法」,是說佛法本身有特殊的研究方法?
法師:就是三法印,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如果你寫下一個問題,「我」就是主觀,那麼它的的客觀的深刻意義就失掉了。
所以,要了解純正的佛法,先要了解一切法沒有個真實的自我,只有因緣所生的假名我。起碼要把這一層主觀的我完全打掉,然後才以完全純客觀、純理性、純智慧的眼光,去面對佛法或面對任何問題,這是「諸法無我」。至於諸行無常、涅槃寂靜,那就慢慢談了。
聽眾:怎樣才能把五戒守好?
法師:這講起來很簡單,做起來就不見得發大慚愧心、發大怖畏心;主要是大慚愧心。我們之所以遭受苦難,覺得苦惱,就是因為過去五戒沒持好。現在真正要把五戒守好,要發慚愧心,過去犯的,現在懺悔,不能再犯。
法師:沒有問題了?我們結束。現在迴向:
願以此功德,迴向於法界,
一切諸有情,皆共成佛道。
謝謝!謝謝!
七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