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研究釋尊攝化僧伽的本旨,必須正視他的教育特質——超情教育。根本聖教中釋尊對弟子們說法,無不歸納到厭離、離欲、寂滅的結論上。要識取僧教育的精義,就必得集中視線,鑒辨出它不共世間教育的所在——超情教育,遵循著這一重點而施設僧教育,人間才會有清淨的僧團出現。
釋尊內心所證悟的法界確是深廣難測,但教育弟子們的方法卻極簡明扼要。五蘊、六處、十二因緣、四諦等,釋尊平生不知說了多少遍,就中特別是先從五蘊說起。五蘊是身心的當體,釋尊說這些都是「無常、苦、變易、異分之法」,根利的當下就破除情執而悟入法性,根鈍的只要肯得寂心思維,照樣的破情見法。
世間、身命、我,常人對這三個問題,不是分開來看,就是籠統地亂猜一頓,結果總是被斷常二見繚繞著。從他們內心蘊蓄的意向看,主要是為著探索或體現身命與我的兩大問題。從情見中探索或體現身命與我,到底是虛妄想像!釋尊把這三者綜貫起來,一起用五蘊來說明,物質世間包括在色蘊中,常人的身命與我執也是從五蘊生起的。這一切都是無常、無我、寂滅,如實顯現於吾人之前。釋尊所開示弟子們的,就是這如實法——無常等,從無常的深悟中,身心獲得澈底翻新,一切情見便如風吹浮雲,了無蹤跡。釋尊的教育法直從身心著手,身心是引發情的根源,在情見中貪戀自己和他人的身心,永遠不能進入真自由的聖域。釋尊覷準了這,所以平生總是叮嚀弟子們從五蘊中思維無常而破除情見。
情愛的繫縛比任何繫縛都來得緊貼,沒有斷除我、我所、我慢以前的眾生,總是被它作弄得如痴若狂。情識的生滅,如大海中的波濤起伏一般,是無時或已的,慧心是截斷識流的巨力,當下能以慧心截斷識流,畢竟是很少的;能迫使識流反流於慧念中,濾淨一番也頗不易。佛弟子們在禪思或集會時,識流的湧現與情見的戲論總難免的,釋尊一見到或聞到,便隨即來到個人或大眾前,指出他們妄念妄語的不當,而給以各別的真切修學法。這種應念施教的教育法,是最易摧破情見而獲得解脫的捷徑。
情是從貪愛自家生命,發展為渴求而攫奪一切的動力,熾烈的情愛,實是釀成慘烈禍患的基因。這,世間智者大抵也領會到,世界教育的設施,主要是以禮制情。制情是減輕非禮問題的產生,但絕不能澈底解決因情的衝動,而招惹的過非,人類聖潔人格的人太少的原因在此。情的存在和發展,到底是淨化與完成人生的阻力。
釋尊的教育是磨治情識的教育,而實際接受這教育的,只限於出家僧伽。超脫情愛是出家的真義。僧教育是以名德上尊為主持者,以品堅學優的青年比丘為輔助者,認真地領導初學,修練正法。充滿著妄識的凡俗心境,如何輸入正法而使其日漸減損,這問題應該特別重視。現在辦僧教育必先標舉出一大宗旨——超情教育,教者為此而教,事者為此而學,把精神志氣全貫注在這上面,在佛法中做番確鑿的實驗功夫(修四念處觀),庶可避免思想空洞而口(筆)頭滑利的貧陋相。
凡夫僧教凡夫僧,總似乎不太夠理想,但如能立志劃開一分凡夫行,以賢聖僧為榜樣,也還是可以教的。僧教育除了傳授經律外,最要緊的是把初學引上「善」與「正」的新路向。初學的知見總墮在舊的染習中——三不善根,出家是為著透脫舊染習而熏成新淨習——三善根。
轉變習氣是樁極難的事,而出家卻必須對於這著力做,超俗入僧的分野才看得出。要初學識得佛法的新知見——八正道,就必得把自身纏夾著世間舊的知見——八邪道發心遠離,緊逼著「念」與「行」向八正道趣發,對初學才會起引傚作用。僧教育的重點是真,一切都得從真上出發而又歸結於真,肯得在真上受錘鍊,受陶鑄,大眾以真字相警相勉,僧教育才不會落空。辦僧教育而不肯真切的操心負責,初學的舊知見固然無法脫落,而自家對新知見也必毫無領解。這裏,我們必須時常檢討、反省,才能從情染的淡褪中,而提高僧教育的特殊價值。
慧見,慧命是從正法中涵育而成的,妄情在正法的觀照下,心念就鎮定而不會動搖。情染勘破了,不惑不變的慧念練成了,才得超越魔境。僧教育最高的目的——出魔境界,情是著魔的引力,要破魔必須斷情。情愛是內心緣境而生起的艷麗感,進而引起渴求欲、攫奪欲,人類的苦難即由此而來。正法是內心緣境而生起的空淨感,進而引起解脫想,涅槃想,人生的究竟樂即由此而來。在正法圓滿顯現的究竟樂中,便無往而不流露出純摯的利他行。僧教育必須扣緊在以法運情,以法化情的宗旨上,許多弊惡才會杜絕。
重才華、輕根性,這種僧教育最易誤人!才華是將浮慧雜藝儘量向外炫售,與任性所好的天才教育相近,這終究是情識而非法慧。(善)根性是握緊正知見而向內薰發,極其厭棄貪愛而令心堅住於道,這才會超情而契法。以學知識學文藝的世俗心境來學法,對佛法始終是陌生的。撇開這些情戀,困逼自家深入法海,以不悶不懈的精神直做到頭,丈夫志幹始顯得出。
僧教育的宗旨——寂三業,滅結使;情染熾盛則業使斷不會寂滅。釋尊的教育特重消滅業惑,情是增長業惑的根本,要消滅業惑,非先斷情不可。僧以情染的心教僧,必然會現出愛聰明、惡笨拙的表情,這種僧教育所得的結果,一是教者與學者之間只增加了點世俗情感,一是引起了許多世間憎恨,斷人慧命莫此為甚!
這幾年,臺灣的僧教育比較發達,尼眾發心向學的特別多,這是種好現象。依律制說,只有精通法(二部)律而行為純潔,經過大眾嚴謹選派的比丘,才夠資格教尼眾。從現實情況看,如果這麼嚴格,尼眾就不會受到教育。青年僧教青年尼,在自尊自制的操持下,決不會有什麼問題。但欲念未斷的凡夫僧,在猛烈的情染衝動中也很難說。我們要做到絕對清淨,對僧教育的特質——超情教育,包括動機和態度的公正嚴正,似乎值得時常提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