貪的氣勢極強固而深遠,約過去說,生命是從火熾的貪愛中凝成的;約現在說,強烈的貪著力常想迸發到可愛的上面去;約未來說,無限企圖總想藉新生命而實現。有情生命的持續、繁衍全靠著貪,不但凡夫如此,菩薩也還「留惑潤生」,不過凡夫以貪為構成生命的主因,菩薩只以輕微的貪作受生之緣。(地前)菩薩從不離貪而制貪中修集無邊福智資糧,凡夫卻墮在貪中而備受劇苦,所以佛法特重斷貪。看起來,貪的氣勢太深固了,要斷它非常難,有的人因貪而招致嚴重打擊,曾一度或幾度的想制斷它,就因這難斷二字梗了心,所似拶逼得不夠力,不久依然如故了。

貪的氣勢從無始來便浸透了整個生命,斷貪,一般人常誤解為剝奪生命的享受,貪的難斷之因在此。世間學大都制貪而養愛,惟佛法將貪愛等觀而必斷之。吾人對斷貪感到極難,但釋尊在世及佛法正興時,為什麼許多比丘等都斷了呢?這,絕不能說我們的根機太鈍,實是我們對無始貪的氣勢不曾下決心痛厭過,儘速提起掉頭不顧的精神來吧!

過去的貪的氣勢雖滲透了我們的生命,祗要我們現在肯定它太厲害,太惡毒,在警澈的嚴防中不讓它輕易現行,對外境貪愛的誘惑(內心)痛加喝斥,這樣,過去的貪習失去了撩引機緣,現在的貪愛也難以蠢動了。貪愛全由撩引而起,撩引從想而來,不想就不會撩引,沒有撩引,過去的貪習與現在的貪愛就接合不上,行持久了,過去的貪習就會枯竭,現在的貪愛就斷盡了。

聲聞斷欲的過程:三果聖者斷「欲愛」,四果聖者斷「色愛」、「無色愛」,具體說,斷盡三界愛,初果、二果僅能制愛,薄愛(定力深的可能不起愛念)。據說,有的在家初果,對性欲更特別強烈(不犯邪淫),但一經有力的教誡,當下便從慚警中自制而斷欲。這樣看,凡夫僧當然沒有斷欲(想)了,不管持戒多麼精嚴,說法多麼高妙,欲念有時總會浮起(不淨觀修成了能當起當制),不過輕淡得多罷了。

一般凡夫僧最易犯的是色欲,釋尊最初制戒就是為了「淫」,律中對比丘等是禁絕性欲的,就是染意的身觸也是禁絕的(比丘犯僧殘戒,比丘尼犯根本戒),男女雜居最易引起欲念,所以釋尊對比丘、此丘尼的住處總是嚴格分開。(筆者掩關尼寺「別院」閱藏,心頭常感到火灼般的慚恥,我的朋友應以我為戒!)此丘對斷證應特別重視,貪愛是諸惑的引力,要斷必得從這斷起。今日中國佛教問題特多,就中以貪昧、混雜為二大致命傷,欲挽此頹風而振刷之,務希有影響力的大德們(注意!貪昧不制,混雜不已,佛教必亡)儘速從厭貪、制貪,斷貪做起。

民國四十九年三月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