慫恿內心向外馳求,攀著;攝取外境,向內積集,緣慮;全是貪的作用。在貪的現行中,根入境則著於境,境入根則染於根,其實,根與境無所謂染淨,染淨全看有貪無貪。「非眼繫色,非色繫眼;非耳繫聲,非聲繫耳;…于其中間,若彼欲貪,是其繫也」《雜阿含卷九》。根境的相互染著,並非根境本身的問題,全是「欲貪」在作祟。欲貪一現行久了,直接受貪影響的是根,為根所攝取的是境,根既被欲貪所污,因此,被根所攝取的境也不清淨了。這就同一缸已經發了臭的染料一樣,任何布匹一浸到裏面都會被弄臭了的。

有情因貪而污根,因根(染)而迷著於境,在染根不斷地攝取外境中,所攝取的是無限複雜的絢爛境相,這些境相一天天的增加,累積,經過意根(前念意識)的分別、計度,一個個的都在意識中活躍起來。由於意識對這些境相的一分或多分特別歆羨,愛著,于是,這些境相的氣勢便淪浹著整個意識,境相的氣勢經過意識的接受、保留、蘊化,便構成意識本身的各種意象了。

人類的特色之一 ── 能自動地握取意象,體認意象,從豐富的意象的構想中發揮理論而創造一切。但是,從絢爛境相的氣勢中所蘊化成的意象,是染心與倒想的產物,它老是撩逗而嗾使著意識向雜染邊鑽。有情生理的衝動,蒸發,莫不先以內在的情染意象為媒介而後才追求外在對象的。陷墮在貪愛的情趣中,就永遠在昏糊中受情識的劫持、驅策。人類在貪欲的無法控制下,不知空淌了許多熱淚,枉送了幾多生命!

貪居於一切煩惱之首,一切煩惱的存在、滋長都與貪有密切關係。「愛能繫閉心有大力,以是故說,不說餘煩惱;愛斷餘則斷」《大智度論卷六》。這與根本聖教中的「斷去愛欲,轉去諸結」的思想相同。

二、有情因貪而流轉

有情最重視生命,特別是靈知較高的人類,對生命更感到寶貴。看重生命而想改造它、充實它、完成它,這想法是對的。但有漏的業感生命,總很難由改造而完成,這是什麼原因呢?是愛。在愛的熏潤中,生命的釀創全以愛為基因。本來,生命的構成與一切惑、業都有關係,但就中以無明與愛為主力,而愛卻更重要。

約十二因緣說,從過去的無明而起行,所以感得現在的新生命 ── 識。從現在的愛而起取,種下了後有之因,所以感得未來的生、老、病等。從緣起流轉門迴入還滅門,過去的無明雖存在但不一定為障道的強力,可以不必太重視它;真能障道而染執特重的是愛,所以應儘力對治。這觀十二因緣不從制愛、斷愛著手,生死樊籠絕不易衝破。從四諦說,苦果 ── 生命的感得,是從愛的招集而來,諸佛從正智中徹照生命的動力 ── 愛,所以總是極懇切地教人斷愛。愛惑的種子斷盡了,痴惑就跟著消滅了。光是空嚷著斷無明,不直從現識流中的愛勤制猛斥,終竟只做得個糊塗漢。